你的灵魂何在?这是文学作品中常常拿来拷问的一个问题。究竟是否存在灵魂,科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休。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对大脑的意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最近的两项实验成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人类或许离解开灵魂之谜不远了。
所谓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一般包括3个层次: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的认识。
但由于意识这个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很难用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因此,很长时间,科学界都只粗略地知道,意识由大脑控制,但对其存在形式、运动机理的研究都没什么进展。那些牵扯到“意识”乃至“灵魂”的科学研究,被主流科学界视为旁门左道而遭排斥。
惊人试验:体会“灵肉分离”
8月下旬,两位生物学家的实验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一位是亨利克·艾尔森博士,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另一位是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的奥拉夫·布兰克博士。他们通过实验,成功地将志愿者的自我意识同身体分开,说得通俗一点,就好似肉身和灵魂分离,即所谓的“灵魂出窍”。这两个实验被美国《科学》杂志8月号刊登,引起一片哗然。
在实验中,艾尔森让志愿者们各自坐在一张椅子上,并戴上一种能成像的眼镜,眼镜分别连在两个摄像机上,摄像机放在志愿者的后面,高度与志愿者的眼睛保持一致。由于摄像机放在志愿者身后,他们能清楚看到自己的背影,就仿佛坐在自己身后一般。
艾尔森拍打志愿者的胸部,并同时拍打摄像机前方的空气,位置和拍打志愿者的位置同高。志愿者说,在眼镜成像的作用下,他们感觉身体的位置仿佛移到了摄像机的位置。也就是说,他们感觉脱离了本体,自己真正的身体仿佛是另一人的。
为了保证志愿者所言属实,拍打志愿者结束两分钟后,艾尔森突然用锤子砸向摄影机前方。如果志愿者真有身体错位的感觉,就会误以为锤子砸向自己而感到害怕。艾尔森用设备监测志愿者的体征,的确看到皮肤出汗等情况,因为人一害怕就会出汗。
同样,布兰克博士数年前也做过癫痫患者的实验。他用微弱的电流刺激癫痫病患大脑的右角区域,患者马上有一种“陷到床里”或“从高处跌下”的感觉。当电流增强时,患者觉得“自己正在飘向天花板,甚至能看到飞起来的脚正对着床上躺着的脸”。
今年的实验,布兰克把实验对象定为健康人。志愿者成站立姿势,戴上如艾尔森实验中的眼镜。实验分三组:第一组,志愿者从背后看到自己身体的一个立体“化身”,类似艾尔森的实验;第二组,志愿者从背后看到了一个假人;第三组,志愿者从背后看到和真人大小一致的立方体。我们权且把这三种成像都称为“化身”。
实验开始后,布兰克用刷子刷志愿者;同时,电脑也用虚拟刷子刷这些“化身”,二者节奏时而相同时而不同。然后影像关闭,志愿者看不到任何东西,并被后拽几步,再要求他们根据感觉回到开始时的位置。
有趣的是,如果志愿者一直观看到的“化身”是立方体,那么回到原位就很容易;如果实体刷子与虚拟刷子不同步,那么无论“化身”是真人还是假人,志愿者也能回到初始位置。但如果两把刷子同步,志愿者就会认为,化身原先的位置是他自己的,也就是说,“自己”到了“自己”身后。
漂浮空中目睹医生抢救自己
事实上,艾尔森和布兰克并不是意识研究领域的先行者。
196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埃克尔斯在他的得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他认为灵魂在胚胎期或幼年时进入肉体的大脑,这种“非物质”的灵魂真正操控了由物质构成的大脑。这种“非物质”的灵魂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的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美国加州工学院著名神经生物学家R·W·斯佩里博士,曾以其分解人类大脑两半球的详细功能学说,而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他说:“人的意识是一种崭新的非物质结构,只出现于复杂分层结构组织的肉体大脑中,控制着大脑,制约着约100亿个脑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
最离奇的研究要数荷兰著名研究濒死体验的学者皮姆·范·拉曼尔博士的实验。他在1988年~1992年间,对334位被成功抢救的突发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病人的灵魂离体记录:例如,一位44岁的突发心脏病患者,送到医院时已被宣布死亡。但拉曼尔还是持续给他做心脏起搏和人工呼吸。拉曼尔在准备做人工呼吸时发现患者口中有假牙,便将假牙拿掉。经过抢救,患者最终恢复了意识。该患者说,当时他漂浮在空中,看到了医生抢救他的全部过程,包括从他口中取出假牙后放在何处。该患者描述的抢救细节和场景,都与当时的真实情况吻合。
有趣的是,对于灵魂是否存在的争议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医学对于“死亡”的准确定义。加拿大医学协会给死亡的定义为:当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仪器所显示的脑电波也完全平坦,这一时刻便是死亡。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起死回生”现象为这一定义画了问号。对这些幸存者的研究发现,在脑死亡的情况下,人的意识仍然存在,12%的病人表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清晰的思维和意识,一些病人还称,他们感到自己的灵魂已经脱离了身体,独立存在。
今天艾尔森和布兰克的实验结果,一方面为那些“灵魂”存在论的支持者提供了证据,另一方面为人类“意识”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方法和启发。
设想一下,如果艾尔森与布兰克的方法进一步用在大脑扫描仪上,将为脑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料,离解决“意识”乃至“灵魂”的问题也就不远了。
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
2008年5月2日星期五
Tonight: Dr. Del Tackett Shares With Chinese Friends An Important Part of America
For the past century America draw attention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her success. Those of us wh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ive here have the privilege to learn more about this country. Yet, what we know about America is very limited. This evening Dr. Del Tackett will share a part of America probably known by not many people. You will be impressed and inspired as you hear it. You are welcome.
Presentation starts at 7:00 P.M. Dinner starts at 6:00 P.M. New English class starts at 5:00 and 7:00 P.M.
Presentation starts at 7:00 P.M. Dinner starts at 6:00 P.M. New English class starts at 5:00 and 7:00 P.M.
2008年4月28日星期一
“人类基因计划”首席科学家柯林斯的信仰见证
作者:译者满志军 来源:生命季刊 时间:2006年12月19日
编者按:弗兰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现任美国NIH人类基因研究所所长,基因工程资深研究员,主持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在美国《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多篇世界一流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方向为人类疾病导致基因的功能和机理。被誉称为“基督徒教授”。本文是George Liles 他的采访报导,刊登于“MD”1992年3月号,由胡健安教授推荐,并在翻译过程中提供许多帮助,特此致谢。译文中个别章节有删节。
漫步在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的长廊中,你似乎不可能遇到上帝。对那些实验生物学者来说,论证上帝的题目似乎与他们毫无关联,几乎无人问津。分子遗传学家们认为,进化论的生物观已经提供了对生命的最满意的解释,超自然的解释是多余的。传统信仰(基督教)只是那些只去教会、不动脑子的人的选择。生物研究界中许多人都相信这样的假设。
弗兰西斯·柯林斯则认为这样的观点毫无逻辑。柯林斯是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内科和人类遗传学教授,HowardHughes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全美人类基因库中心的负责人,是cysticfibrosis基因和neurofibromatosis基因的发现者。同时,他自己宣称,他是一个相信圣经的基督徒。
此刻,他正坐在密大医院那栋巨大的医学教研楼中的一间会议室里,俯视着对面安娜堡的呼然河谷,轻轻靠在椅背上。谈及科学证明信仰荒诞不经、不合时宜这样的观点他觉得很好笑。他当然知道这是大多数科学家的思想,但他提醒说,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地去思考。
“如果你向那些自称为不可知论者或无神论者的医生科学家问一些基本的神学问题”,柯林斯说,“你不会得到许多令人信服的回答。他们并不是经过认真思考才得到了这些哲学观点,而是从没有认真考虑过。”
柯林斯为自己的哲学观点挣扎了14年,最后他成为少数派中的一员。他认为无神论是不合逻辑的,而严谨的、理性的科学分析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超自然的存在是完全真实可信的。在这个基础上更跨进一步,他个人相信古老的传统的基督教中的上帝是真正存在的,而新约中记载的故事是真实的─并不是抽象修辞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字句意义上的真实,历史的真实。
柯林斯生性和善,棕色头发,从口音中听得出他是在维吉尼亚乡村长大的。1977年他十分偶然地决志信主,虽然这不是很流行的信仰。当时,他27岁,正在北卡纪念医院作实习医生。他的妻子玛丽·林在此一年前接受了基督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柯林斯虽然还是满腹疑惑,但同意反思他前几年未经思考就轻易放弃的信仰。在他愿意反思又试图否决上帝存在的理性论证和基督教真理的挣扎过程中,柯林斯开始转向基督教护教学家C. S.路易斯。这位年轻的医生开始对路易斯著作《返璞归真》在理论上挑毛病(“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是路易斯从1940年起写的一系列解释和捍卫基督信仰的短文)。
“我是个多年的无神论者”,柯林斯现在说,“当时我想我能够把那些小册子完全驳倒。但是我很惊讶的发现,原来我所挣扎的问题路易斯都已经挣扎过了,并且我的许多认为信仰不合理性的观点是不合理性的。”
柯林斯很快成了一个基督徒,一些同事评断他是理性的自杀。但是如果说他的信仰使他成为生物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怪人”的话,这既未伤害他的智力,也没有毁掉他的事业。他反而在竞争激烈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89年他与JohnR. Riordan及Lap-CheeTsui共同发现了导致疾病的CF基因,1990年与犹他医学院的瑞·怀德一同发现了neurofibromatosis基因。由于他在密大、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人类基因库计划的职位,柯林斯在美国医学和国际人类遗传研究领域中已经是举足轻重、颇有影响的人物。
“大家对我很宽容,”他谈话中频频发出笑声,“我从未隐瞒自己的信仰。我觉得有责任去讲这些,但大家还没有特别厌烦,有些人不听,不听也就算了,但没有人攻击我。我不能说我因信仰受逼迫。”
“去年复活节我们这儿有件有趣的事,”柯林斯说,“密大的基督徒教师们觉得我们需要在这个无神论越来越盛行的校园中,更加公开自己的信仰,于是我们在受难日那天,在密执根日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以下教师是相信耶稣基督复活存在的信徒,并且愿意与感兴趣的学生探讨这个信仰。’”接着是40多位教师的姓名和电话。
一些读者写信抱怨说这个广告违反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他们说,州立大学的老师不应该使用他们的权力去把自己的宗教信仰灌输给易受影响的学生。
“这实在很有意思,”柯林斯说,“当其他老师将各式的观点,尤其是政治观点,硬塞给学生时,没有人会被激怒。可是这个‘特别的观点’(柯林斯说到这个词时用了嘲讽的声音,他在模仿学校中的批评)却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双方辩来辩去,我也很惊讶的收到一些明信片说:‘我觉得你做得很对。’所以,我不能说我收到了不公平待遇了。”
是否有许多学生来电话询问他的信仰?
“连一个也没有”,柯林斯笑着说。
教育背景
柯林斯在弗吉尼亚州斯脱顿的一个圣公会教徒家庭中长大。这个家庭不愿循规蹈矩,不介意踏上别人不走的人生之路。他父亲是耶鲁大学的英语博士,二战后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但他觉得在公司上班不是他要走的路,便辞了职,于1946年搬到香楠道河谷的一个95英亩的农庄,和妻子(一个剧作家和制片人)开始以种田为生。这个试验只持续了一年,然后老柯林斯便在玛丽·波德文学院找到一分教戏剧的工作。柯林斯的母亲则坚持自己的试验,她不让孩子们上学,而是自己亲自教育他们。照她4个孩子所取得的成就看,她的家庭教育相当成功。柯林斯的一个兄弟在弗吉尼亚大学教俄语,另一个是纽约一家制衣厂的高级主管。第三个在瑞其梦德开办一家私立学校。当然,还有弗兰西斯,他是父母双方好几代人中唯一学医学或科学的人。
弗兰西斯12岁才正式开始在家乡的中学上学,他很轻松地完成大学学业(弗吉尼亚大学),而后是研究生院(耶鲁大学物理化学),和医学院(北卡医学院)。他成为基督徒时是一个实习医生。他的医生生涯和研究事业一直一帆风顺,直至他获得目前在密执根大学的位置。
“多给谁,就向谁多取”
从我们谈话的四楼会议室向窗外望去,面前是一个小小的山谷,山谷边是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和蜿蜒崎岖的小径,中西部的美丽风光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会议室外宽大的走廊通向一个又一个实验室。在那里,柯林斯的研究生们和博士后们研战正酣。一组人正奋力寻找Huntington疾病基因;另一组也在加速寻找已被定位在染色体17号乳腺癌的基因;第三组在寻找一种比Huntington病更常见的遗传病Hemorrphagictelangiectasia的致病基因;第四组继续柯林斯以前从事的红血球蛋白基因的调控工作;第五组则在努力研究CF和NF基因。
柯林斯非常关注这些研究,他虽然并不亲自动手作每一项研究,但他是一个极勤奋而又热情的实验室负责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管理的问题,因为柯林斯还继续他的临床工作,担任各样行政职责,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为了保证各样寻找基因的工作成功,他每天5点开始工作,如果他不外出,周末也花很多时间,并且强迫自己拒绝那些“不关键”的会议。
当许多医学楼实验室中的人都在等着他,想花几分钟的时间和他讨论CF、Huntington誷或者血球蛋白时,为什么柯林斯还愿意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谈论科学和信仰?这算得上是“关键”问题吗?
“圣经中有一段经文说‘多给谁,就向谁多取’(路加福音12:48)”,柯林斯解释说:“上帝给了我财政资源,给我大学中的职位,也给我一些成就,我看这些成就完全可能给别人而不是给我。我觉得我应该回报。这回报的一部分就是不耻於谈论我所属的上帝。”
属于耶稣的生物学家相信什么呢?他的理性是如何跨越科学与信仰的鸿沟的呢?
柯林斯引用 C. S.路易斯来证明科学与信仰的兼容性。路易斯于1963年去世,像柯林斯一样,路易斯起初也是一个怀疑论者。他以欲批倒基督教而始,却已皈依基督教而终。柯林斯说,路易斯的思想有如下特征:“坚持理智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面对‘神是否存在’这样重大的问题时,决不被感情因素干扰,而是相信自己的推理能力,根据证据得到答案。他那本小书‘返璞归真’虽然写于50年前,但我认为它是最具说服力的理性与信心的综合。”
在他谈论信仰的过程中,柯林斯经常提到C. S.路易斯,或其他基督教作者,比如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ler),弗兰西斯·薛华(Francis Schaffer),珍妮·艾瑞克森(Joni Eareckson一个因跳水事故而瘫痪的女孩,后归向基督,成了专门传福音人)。他在信仰上继承他人的思想与他在科学上的先驱精神成了鲜明对比。在分子遗传学领域,柯林斯是世界权威之一,如果你问他关于CF基因,NF基因,或是扫描染色体的实验技术,你一定会得到第一手材料。谈到DNA的发现,哪怕是些微细小的新发现,柯林斯也会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而谈到信仰时,柯林斯会坦承他的思想并不是他的首创。
事实是,不仅他的信仰思想不是他自己发明的,C. S.路易斯也没有独创什么新观点。柯林斯说,“路易斯会第一个告诉你‘返璞归真’也不是他独特的思想。他所做的只是把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一些神学家(如奥古斯丁)的思想综合起来,用那些不读奥古斯丁或托马斯·阿奎那的人所能理解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信心的跨越
柯林斯指出,因为上帝是超自然的,因此在自然世界中,不会有确定的、科学的证据证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但他认为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可用理智的方式证明,就像路易斯在“返璞归真”一书中所做。从可能性到相信,柯林斯说,“对我,对任何人,将都是信心的一步。你不能一直推论到相信,你能推论到相信的门槛,但是你还需要跨过去一步。”
为什么一个科学家要跨进一个用逻辑推理无法证明存在的世界?有没有关于超自然世界存在的证据呢?
柯林斯说,“可能我们最熟悉的证据就是我们自己内在的辨别善恶的良心。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知道何为善、何为恶,我们虽然行不出来、做不到,但我们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呢?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说真有一位慈爱的创造者,他愿意与我们建立关系,这不正是我们所寻找的证据吗?”
难道我们不能在一个无神的世界里把一个没有灵魂的人(soulless being)训练得能够识别善恶吗?难道我们不能从原则上建立一个可以分辨善恶的人工神经网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神学问题,”柯林斯说,“科学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个人的观点是:不可能。人的意识,人存活的经验,是决非取决于神经细胞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灵,是我们里面的,用以与永恒和超自然世界联系的灵。这里面的部分是我们无法完全用神经生物学来探究的。我们可能会稍微理解一点它如何工作,但是……比方说爱,你能把爱解释成神经细胞、神经网络和激素在适当的时间对适当的受体的释放吗?”
事实上,有许多神经生物学家会说是。他们辩驳说一台机器只要有足够的神经细胞就可以被训练得表现爱。爱,道德,意识,都完全可以由神经细胞的互动来解释。我们目前还不能重新创造出这些状态,因为大脑实在是太精妙复杂了。但是在理论上,任何大脑中的功能都可以由一个足够大的联络适当的神经网复制出来。
“这是他们的一个巨大的信心的跳跃,”柯林斯说,“他们相信一种用一套科学体系来解释科学方法根本无法解释的现象。他们对神经生物学的信心起码和我对上帝的信心是一样的。”
为什么不呢?如果你需要信心的跳跃,为什么不选择神经生物学而选择上帝呢?上帝到底改变了什么东西?我们知道如何行事为人,我们知道如何彼此对待,一个有理智的人,究竟为什么需要上帝呢?
“我们知道什么是一个有伦理、有道德的生活,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活出这样的生活。”柯林斯说,“人们不喜欢正视这一点。但是我们中多少人哪一天不是为了当时的需要就作一件不大得体的事呢?人们完全可能知道是非对错,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做得不错,便说服自己:我几乎总是不错的。当我们真的犯错时,我们很容易为自己找借口。我不知道这样是否达到道德标准。如果我们认真地省察自己,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渴望,渴望与那种真正的圣洁、真正的善建立关系,与那种从未被我们的每日所为而污染的东西建立关系。这种对真正的善的追求会把我们带到我们自己之外。”
这样就一定让一个慕道者,特别是一个科学家慕道者,相信一位有自我意识的上帝吗?相信一位认识他自己的创造物,主动关心他们,并且一度以人的样式来到地球上的上帝吗?
按照基督教的信仰,这正是它导致人所相信的。柯林斯说,“你不能只接受你所喜欢的部分而扔掉你不喜欢的部分。我常听人们这样说:‘你知道,我读圣经了,也听牧师讲道了;耶稣真是一个好人,他的许多思想真的是不错,他真了不起!但是说他是上帝的儿子,他从死里复活了,说要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他掌管,否则的话,你死后的日子不会好过──这一套我可不买帐!’
“但是基督没给我们这样的选择,”柯林斯强调说,“你读一读约翰福音,或者新约中的任何一本书,那里清楚地记载基督宣称他是全能上帝的儿子。每一页都有他的见证人记录下的他自己的宣称。他并没有秘而不宣。正如路易斯所指出的,要么基督是他自己所宣称的,要么他是精神错乱,要么他是一个世界上最险恶的骗子──自己声称是神的儿子,其实不是。你有这三种选择;但根本没有‘耶稣是一个好老师’的谬论。好老师不会去编造他是神的儿子的谎言。他要么是神的儿子,要么不是。人们不喜欢面对这样的选择,但是他们不得不。你必在二者中选其一,要么接受他是神的儿子和他所说的,要么全部拒绝。你不能只取你所喜欢的某一部分。”
但是如果你相信神迹,比方说身体的复活,你怎样划分界线?一个在实验室努力工作,试图了解DNA在我们的命运中所起作用的科学家,怎么可能同时相信世界的物理规律有时会暂停、不起作用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神学问题,”柯林斯说,“C. S.路易斯写了一本叫《神迹》的书;这本书谈到你如何面对超自然的观点而不停止使用你的头脑。
“我不知道我能否把这本书浓缩成简练的几句话,但是归根结底,一旦你接受了超自然是可能的这个观点(当然你从自然中,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这一点),你就没有理由认定超自然的现象必须遵守自然规律。从另外一方面,我们从日常的观察中可以知道超自然的事件是很罕见的,至少我这样认为。有些人说,‘看,这花现在开了,真是一件神迹!’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神迹,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神迹。‘我今天有一个车祸,却没有死掉,这真是一件神迹。’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不能确定。如果你看所有的事都是神迹,‘超自然’就廉价化了。
“但是我确信耶稣基督在世上生活和他复活的历史记载是一件极大的神迹。并且我也相信因为上帝关心我们人类,他就会时时介入我们。我相信万能的上帝有能力在他认为适合的时候(他不会任意反复这样做)去打破物质的规律,我有这样的信念,并不表明我放弃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角色。”
与病人同祷告
上帝的介入使人想到祷告的问题。一个相信圣经的医生会与他的病人一同祷告吗?
“我会,”柯林斯说,“如果他们想要祷告的话。我作临床最大的乐趣就是能与一些有共同信仰的病人分享。我决不会把我的信仰硬塞给病人,这样做是不适当的。但是如果他们自己提到他们信,我会很自然地说,‘是,我也信’,并且如果他们想要祷告时,我会很乐意去做。”
“我猜想,我的这种作法与现在流行的观点有些冲突。流行的观点是医生应该是严肃的,与病人保持距离,不要在感情上和病人有过多的交流。因为与病人过多的情感交流会让医生面对棘手的难题时无法做决定。这当然是要特别小心的。但我不认为这就要求医生对病人冷漠,毫无个人关系。你能给病人的最大礼物就是对病人关心,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感兴趣。”
如果疾病有自然的起因,如果上帝不是每天都会让神迹发生,祷告又有什么用呢?
“祷告是与上帝交流的一种方式,”柯林斯说,“我们并没有其它更多的渠道。祷告像个谜一样,不习惯的人会觉得很奇怪。对我来讲,祷告是我向上帝倾诉自己的心愿的时刻,也盼望上帝在我祷告时指引我当走的路。有时我得到上帝的带领,有时也得不到。但是这是需要花时间操练的;你不会上了一小时的课,便从一个怀疑论者或不信神的人变成一个跪下向上帝祷告的人。你必须经过几个阶段:首先,你要认识无神论是不合逻辑的,并且认识到你需要思考这个问。”
无神论到底是怎样不合逻辑的?
“最不合逻辑、最不理性的就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排除上帝的存在。”他说。“假如说我们所知的有关宇宙的所有知识都在这个圆圈中,”柯林斯边说边站起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一个人所有的知识有多少呢?即便是最自信的科学家也会说,‘我知道这么多。’”柯林斯在大圆圈内划了一个极小的圆,“假如需要认识上帝存在的知识不在你自己的小圈子中呢?无神论者却坚持说‘即使我的知识的小圈子这么小,它还是足够排除上帝的存在。’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
“如果你连可知的知识还没有掌握,你怎能肯定说上帝不存在呢?在我看来,如果你用一个理性的方式来谈论信仰,最终你或者成为一个不可知论者,或者在思考一些事实后,成为有信仰的人。
“有趣的是,那些严肃地追寻、思考的人,后来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成了信徒。甚至连那些极端狂热的要否定基督教的人,最终反而归向了基督。”
如果驳倒无神论的论点是这么简单明了而且有说服力,为什么那么多做研究的生物学家却不信呢?
“我认为多数科学家对于信仰的困难,”柯林斯说,“是一思考信仰就感到不自在,那是一种这样的感觉:天啊,这又把我带回过去──我并不相信,但我父母却期望我信,这意味着让我抛开我所认识的规律和知识,去思考我之外的事情;这对我的关于科学的安全感是个威胁。
“让我再温和不过地说吧,这种思考会威胁到科学家的理智上的骄傲。对科学家至关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可以认识一切。这种要用基本规律解释所有的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的愿望,驱使人们从事科学。我认为上帝也允许我们这样做。但如果过于极端,便会使人有这种骄傲的感觉:‘我的理智足够了解一切。’
“我认为,在多数情况下,科学家回避这个问题。他们中有一种群体免疫效应: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就不相信任何超自然的事物。正如‘政治正确’这个词一样,‘科学正确’暗示着你不接受超自然存在的可能性。”
安静的信徒
“很多时候,”柯林斯担忧地说,“那些很显眼的基督徒是把信仰变为电视节目或者政治舞台。许多真诚的基督徒对此很担忧。”
几年前,柯林斯在他家附近,帮忙创建了一个超宗派的小教会。他参与教会事奉,与自己教会的会友交流信仰。在家中,他和妻子玛丽琳以及两个女儿分享自己的信仰。大女儿玛格瑞特,21岁,正在北卡南里纳大学念四年级;小女儿丽兹,17岁,读高中四年级。他认为信仰在他的婚姻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他的事业提供了一种稳固的信仰角度。
“如果你不相信有永恒,你每天会活得非常紧张,”回顾分子遗传学领域中异常激烈的竞争时,柯林斯说,“你可能把你生存的全部意义建立于是否在竞争中成功。但是我从未觉得如果一切都不成功的话,我就会瓦解、跨掉。我的属灵生活使我的生命之锚稳如泰山,绝非任何科研项目的飓风可以吹动。”
柯林斯坚定的信仰足以使他恪守自己在科学上不随波逐流的世界观,他也不耻于公开谈论自己的观点,哪怕别的科学家并不认真听他的分享。
“你不知道信仰是何等重要!试想如果真的有上帝,如果基督真的曾经来到这个地球上,并且又在十字架被钉死,他舍己成了我们通向上帝的桥梁,这岂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件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死后的来生全都基于这个历史事件上,如果一个人得到了这个结论,但又羞于承认它,那岂不是在理性上的自杀吗?”(George Liles 著/ 满志军 译 真 意 校/译者满志军来自中国大陆,现居北美)
编者按:弗兰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现任美国NIH人类基因研究所所长,基因工程资深研究员,主持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在美国《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多篇世界一流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方向为人类疾病导致基因的功能和机理。被誉称为“基督徒教授”。本文是George Liles 他的采访报导,刊登于“MD”1992年3月号,由胡健安教授推荐,并在翻译过程中提供许多帮助,特此致谢。译文中个别章节有删节。
漫步在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的长廊中,你似乎不可能遇到上帝。对那些实验生物学者来说,论证上帝的题目似乎与他们毫无关联,几乎无人问津。分子遗传学家们认为,进化论的生物观已经提供了对生命的最满意的解释,超自然的解释是多余的。传统信仰(基督教)只是那些只去教会、不动脑子的人的选择。生物研究界中许多人都相信这样的假设。
弗兰西斯·柯林斯则认为这样的观点毫无逻辑。柯林斯是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内科和人类遗传学教授,HowardHughes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全美人类基因库中心的负责人,是cysticfibrosis基因和neurofibromatosis基因的发现者。同时,他自己宣称,他是一个相信圣经的基督徒。
此刻,他正坐在密大医院那栋巨大的医学教研楼中的一间会议室里,俯视着对面安娜堡的呼然河谷,轻轻靠在椅背上。谈及科学证明信仰荒诞不经、不合时宜这样的观点他觉得很好笑。他当然知道这是大多数科学家的思想,但他提醒说,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地去思考。
“如果你向那些自称为不可知论者或无神论者的医生科学家问一些基本的神学问题”,柯林斯说,“你不会得到许多令人信服的回答。他们并不是经过认真思考才得到了这些哲学观点,而是从没有认真考虑过。”
柯林斯为自己的哲学观点挣扎了14年,最后他成为少数派中的一员。他认为无神论是不合逻辑的,而严谨的、理性的科学分析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超自然的存在是完全真实可信的。在这个基础上更跨进一步,他个人相信古老的传统的基督教中的上帝是真正存在的,而新约中记载的故事是真实的─并不是抽象修辞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字句意义上的真实,历史的真实。
柯林斯生性和善,棕色头发,从口音中听得出他是在维吉尼亚乡村长大的。1977年他十分偶然地决志信主,虽然这不是很流行的信仰。当时,他27岁,正在北卡纪念医院作实习医生。他的妻子玛丽·林在此一年前接受了基督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柯林斯虽然还是满腹疑惑,但同意反思他前几年未经思考就轻易放弃的信仰。在他愿意反思又试图否决上帝存在的理性论证和基督教真理的挣扎过程中,柯林斯开始转向基督教护教学家C. S.路易斯。这位年轻的医生开始对路易斯著作《返璞归真》在理论上挑毛病(“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是路易斯从1940年起写的一系列解释和捍卫基督信仰的短文)。
“我是个多年的无神论者”,柯林斯现在说,“当时我想我能够把那些小册子完全驳倒。但是我很惊讶的发现,原来我所挣扎的问题路易斯都已经挣扎过了,并且我的许多认为信仰不合理性的观点是不合理性的。”
柯林斯很快成了一个基督徒,一些同事评断他是理性的自杀。但是如果说他的信仰使他成为生物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怪人”的话,这既未伤害他的智力,也没有毁掉他的事业。他反而在竞争激烈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89年他与JohnR. Riordan及Lap-CheeTsui共同发现了导致疾病的CF基因,1990年与犹他医学院的瑞·怀德一同发现了neurofibromatosis基因。由于他在密大、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人类基因库计划的职位,柯林斯在美国医学和国际人类遗传研究领域中已经是举足轻重、颇有影响的人物。
“大家对我很宽容,”他谈话中频频发出笑声,“我从未隐瞒自己的信仰。我觉得有责任去讲这些,但大家还没有特别厌烦,有些人不听,不听也就算了,但没有人攻击我。我不能说我因信仰受逼迫。”
“去年复活节我们这儿有件有趣的事,”柯林斯说,“密大的基督徒教师们觉得我们需要在这个无神论越来越盛行的校园中,更加公开自己的信仰,于是我们在受难日那天,在密执根日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以下教师是相信耶稣基督复活存在的信徒,并且愿意与感兴趣的学生探讨这个信仰。’”接着是40多位教师的姓名和电话。
一些读者写信抱怨说这个广告违反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他们说,州立大学的老师不应该使用他们的权力去把自己的宗教信仰灌输给易受影响的学生。
“这实在很有意思,”柯林斯说,“当其他老师将各式的观点,尤其是政治观点,硬塞给学生时,没有人会被激怒。可是这个‘特别的观点’(柯林斯说到这个词时用了嘲讽的声音,他在模仿学校中的批评)却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双方辩来辩去,我也很惊讶的收到一些明信片说:‘我觉得你做得很对。’所以,我不能说我收到了不公平待遇了。”
是否有许多学生来电话询问他的信仰?
“连一个也没有”,柯林斯笑着说。
教育背景
柯林斯在弗吉尼亚州斯脱顿的一个圣公会教徒家庭中长大。这个家庭不愿循规蹈矩,不介意踏上别人不走的人生之路。他父亲是耶鲁大学的英语博士,二战后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但他觉得在公司上班不是他要走的路,便辞了职,于1946年搬到香楠道河谷的一个95英亩的农庄,和妻子(一个剧作家和制片人)开始以种田为生。这个试验只持续了一年,然后老柯林斯便在玛丽·波德文学院找到一分教戏剧的工作。柯林斯的母亲则坚持自己的试验,她不让孩子们上学,而是自己亲自教育他们。照她4个孩子所取得的成就看,她的家庭教育相当成功。柯林斯的一个兄弟在弗吉尼亚大学教俄语,另一个是纽约一家制衣厂的高级主管。第三个在瑞其梦德开办一家私立学校。当然,还有弗兰西斯,他是父母双方好几代人中唯一学医学或科学的人。
弗兰西斯12岁才正式开始在家乡的中学上学,他很轻松地完成大学学业(弗吉尼亚大学),而后是研究生院(耶鲁大学物理化学),和医学院(北卡医学院)。他成为基督徒时是一个实习医生。他的医生生涯和研究事业一直一帆风顺,直至他获得目前在密执根大学的位置。
“多给谁,就向谁多取”
从我们谈话的四楼会议室向窗外望去,面前是一个小小的山谷,山谷边是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和蜿蜒崎岖的小径,中西部的美丽风光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会议室外宽大的走廊通向一个又一个实验室。在那里,柯林斯的研究生们和博士后们研战正酣。一组人正奋力寻找Huntington疾病基因;另一组也在加速寻找已被定位在染色体17号乳腺癌的基因;第三组在寻找一种比Huntington病更常见的遗传病Hemorrphagictelangiectasia的致病基因;第四组继续柯林斯以前从事的红血球蛋白基因的调控工作;第五组则在努力研究CF和NF基因。
柯林斯非常关注这些研究,他虽然并不亲自动手作每一项研究,但他是一个极勤奋而又热情的实验室负责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管理的问题,因为柯林斯还继续他的临床工作,担任各样行政职责,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为了保证各样寻找基因的工作成功,他每天5点开始工作,如果他不外出,周末也花很多时间,并且强迫自己拒绝那些“不关键”的会议。
当许多医学楼实验室中的人都在等着他,想花几分钟的时间和他讨论CF、Huntington誷或者血球蛋白时,为什么柯林斯还愿意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谈论科学和信仰?这算得上是“关键”问题吗?
“圣经中有一段经文说‘多给谁,就向谁多取’(路加福音12:48)”,柯林斯解释说:“上帝给了我财政资源,给我大学中的职位,也给我一些成就,我看这些成就完全可能给别人而不是给我。我觉得我应该回报。这回报的一部分就是不耻於谈论我所属的上帝。”
属于耶稣的生物学家相信什么呢?他的理性是如何跨越科学与信仰的鸿沟的呢?
柯林斯引用 C. S.路易斯来证明科学与信仰的兼容性。路易斯于1963年去世,像柯林斯一样,路易斯起初也是一个怀疑论者。他以欲批倒基督教而始,却已皈依基督教而终。柯林斯说,路易斯的思想有如下特征:“坚持理智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面对‘神是否存在’这样重大的问题时,决不被感情因素干扰,而是相信自己的推理能力,根据证据得到答案。他那本小书‘返璞归真’虽然写于50年前,但我认为它是最具说服力的理性与信心的综合。”
在他谈论信仰的过程中,柯林斯经常提到C. S.路易斯,或其他基督教作者,比如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ler),弗兰西斯·薛华(Francis Schaffer),珍妮·艾瑞克森(Joni Eareckson一个因跳水事故而瘫痪的女孩,后归向基督,成了专门传福音人)。他在信仰上继承他人的思想与他在科学上的先驱精神成了鲜明对比。在分子遗传学领域,柯林斯是世界权威之一,如果你问他关于CF基因,NF基因,或是扫描染色体的实验技术,你一定会得到第一手材料。谈到DNA的发现,哪怕是些微细小的新发现,柯林斯也会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而谈到信仰时,柯林斯会坦承他的思想并不是他的首创。
事实是,不仅他的信仰思想不是他自己发明的,C. S.路易斯也没有独创什么新观点。柯林斯说,“路易斯会第一个告诉你‘返璞归真’也不是他独特的思想。他所做的只是把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一些神学家(如奥古斯丁)的思想综合起来,用那些不读奥古斯丁或托马斯·阿奎那的人所能理解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信心的跨越
柯林斯指出,因为上帝是超自然的,因此在自然世界中,不会有确定的、科学的证据证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但他认为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可用理智的方式证明,就像路易斯在“返璞归真”一书中所做。从可能性到相信,柯林斯说,“对我,对任何人,将都是信心的一步。你不能一直推论到相信,你能推论到相信的门槛,但是你还需要跨过去一步。”
为什么一个科学家要跨进一个用逻辑推理无法证明存在的世界?有没有关于超自然世界存在的证据呢?
柯林斯说,“可能我们最熟悉的证据就是我们自己内在的辨别善恶的良心。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知道何为善、何为恶,我们虽然行不出来、做不到,但我们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呢?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说真有一位慈爱的创造者,他愿意与我们建立关系,这不正是我们所寻找的证据吗?”
难道我们不能在一个无神的世界里把一个没有灵魂的人(soulless being)训练得能够识别善恶吗?难道我们不能从原则上建立一个可以分辨善恶的人工神经网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神学问题,”柯林斯说,“科学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个人的观点是:不可能。人的意识,人存活的经验,是决非取决于神经细胞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灵,是我们里面的,用以与永恒和超自然世界联系的灵。这里面的部分是我们无法完全用神经生物学来探究的。我们可能会稍微理解一点它如何工作,但是……比方说爱,你能把爱解释成神经细胞、神经网络和激素在适当的时间对适当的受体的释放吗?”
事实上,有许多神经生物学家会说是。他们辩驳说一台机器只要有足够的神经细胞就可以被训练得表现爱。爱,道德,意识,都完全可以由神经细胞的互动来解释。我们目前还不能重新创造出这些状态,因为大脑实在是太精妙复杂了。但是在理论上,任何大脑中的功能都可以由一个足够大的联络适当的神经网复制出来。
“这是他们的一个巨大的信心的跳跃,”柯林斯说,“他们相信一种用一套科学体系来解释科学方法根本无法解释的现象。他们对神经生物学的信心起码和我对上帝的信心是一样的。”
为什么不呢?如果你需要信心的跳跃,为什么不选择神经生物学而选择上帝呢?上帝到底改变了什么东西?我们知道如何行事为人,我们知道如何彼此对待,一个有理智的人,究竟为什么需要上帝呢?
“我们知道什么是一个有伦理、有道德的生活,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活出这样的生活。”柯林斯说,“人们不喜欢正视这一点。但是我们中多少人哪一天不是为了当时的需要就作一件不大得体的事呢?人们完全可能知道是非对错,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做得不错,便说服自己:我几乎总是不错的。当我们真的犯错时,我们很容易为自己找借口。我不知道这样是否达到道德标准。如果我们认真地省察自己,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渴望,渴望与那种真正的圣洁、真正的善建立关系,与那种从未被我们的每日所为而污染的东西建立关系。这种对真正的善的追求会把我们带到我们自己之外。”
这样就一定让一个慕道者,特别是一个科学家慕道者,相信一位有自我意识的上帝吗?相信一位认识他自己的创造物,主动关心他们,并且一度以人的样式来到地球上的上帝吗?
按照基督教的信仰,这正是它导致人所相信的。柯林斯说,“你不能只接受你所喜欢的部分而扔掉你不喜欢的部分。我常听人们这样说:‘你知道,我读圣经了,也听牧师讲道了;耶稣真是一个好人,他的许多思想真的是不错,他真了不起!但是说他是上帝的儿子,他从死里复活了,说要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他掌管,否则的话,你死后的日子不会好过──这一套我可不买帐!’
“但是基督没给我们这样的选择,”柯林斯强调说,“你读一读约翰福音,或者新约中的任何一本书,那里清楚地记载基督宣称他是全能上帝的儿子。每一页都有他的见证人记录下的他自己的宣称。他并没有秘而不宣。正如路易斯所指出的,要么基督是他自己所宣称的,要么他是精神错乱,要么他是一个世界上最险恶的骗子──自己声称是神的儿子,其实不是。你有这三种选择;但根本没有‘耶稣是一个好老师’的谬论。好老师不会去编造他是神的儿子的谎言。他要么是神的儿子,要么不是。人们不喜欢面对这样的选择,但是他们不得不。你必在二者中选其一,要么接受他是神的儿子和他所说的,要么全部拒绝。你不能只取你所喜欢的某一部分。”
但是如果你相信神迹,比方说身体的复活,你怎样划分界线?一个在实验室努力工作,试图了解DNA在我们的命运中所起作用的科学家,怎么可能同时相信世界的物理规律有时会暂停、不起作用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神学问题,”柯林斯说,“C. S.路易斯写了一本叫《神迹》的书;这本书谈到你如何面对超自然的观点而不停止使用你的头脑。
“我不知道我能否把这本书浓缩成简练的几句话,但是归根结底,一旦你接受了超自然是可能的这个观点(当然你从自然中,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这一点),你就没有理由认定超自然的现象必须遵守自然规律。从另外一方面,我们从日常的观察中可以知道超自然的事件是很罕见的,至少我这样认为。有些人说,‘看,这花现在开了,真是一件神迹!’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神迹,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神迹。‘我今天有一个车祸,却没有死掉,这真是一件神迹。’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不能确定。如果你看所有的事都是神迹,‘超自然’就廉价化了。
“但是我确信耶稣基督在世上生活和他复活的历史记载是一件极大的神迹。并且我也相信因为上帝关心我们人类,他就会时时介入我们。我相信万能的上帝有能力在他认为适合的时候(他不会任意反复这样做)去打破物质的规律,我有这样的信念,并不表明我放弃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角色。”
与病人同祷告
上帝的介入使人想到祷告的问题。一个相信圣经的医生会与他的病人一同祷告吗?
“我会,”柯林斯说,“如果他们想要祷告的话。我作临床最大的乐趣就是能与一些有共同信仰的病人分享。我决不会把我的信仰硬塞给病人,这样做是不适当的。但是如果他们自己提到他们信,我会很自然地说,‘是,我也信’,并且如果他们想要祷告时,我会很乐意去做。”
“我猜想,我的这种作法与现在流行的观点有些冲突。流行的观点是医生应该是严肃的,与病人保持距离,不要在感情上和病人有过多的交流。因为与病人过多的情感交流会让医生面对棘手的难题时无法做决定。这当然是要特别小心的。但我不认为这就要求医生对病人冷漠,毫无个人关系。你能给病人的最大礼物就是对病人关心,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感兴趣。”
如果疾病有自然的起因,如果上帝不是每天都会让神迹发生,祷告又有什么用呢?
“祷告是与上帝交流的一种方式,”柯林斯说,“我们并没有其它更多的渠道。祷告像个谜一样,不习惯的人会觉得很奇怪。对我来讲,祷告是我向上帝倾诉自己的心愿的时刻,也盼望上帝在我祷告时指引我当走的路。有时我得到上帝的带领,有时也得不到。但是这是需要花时间操练的;你不会上了一小时的课,便从一个怀疑论者或不信神的人变成一个跪下向上帝祷告的人。你必须经过几个阶段:首先,你要认识无神论是不合逻辑的,并且认识到你需要思考这个问。”
无神论到底是怎样不合逻辑的?
“最不合逻辑、最不理性的就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排除上帝的存在。”他说。“假如说我们所知的有关宇宙的所有知识都在这个圆圈中,”柯林斯边说边站起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一个人所有的知识有多少呢?即便是最自信的科学家也会说,‘我知道这么多。’”柯林斯在大圆圈内划了一个极小的圆,“假如需要认识上帝存在的知识不在你自己的小圈子中呢?无神论者却坚持说‘即使我的知识的小圈子这么小,它还是足够排除上帝的存在。’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
“如果你连可知的知识还没有掌握,你怎能肯定说上帝不存在呢?在我看来,如果你用一个理性的方式来谈论信仰,最终你或者成为一个不可知论者,或者在思考一些事实后,成为有信仰的人。
“有趣的是,那些严肃地追寻、思考的人,后来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成了信徒。甚至连那些极端狂热的要否定基督教的人,最终反而归向了基督。”
如果驳倒无神论的论点是这么简单明了而且有说服力,为什么那么多做研究的生物学家却不信呢?
“我认为多数科学家对于信仰的困难,”柯林斯说,“是一思考信仰就感到不自在,那是一种这样的感觉:天啊,这又把我带回过去──我并不相信,但我父母却期望我信,这意味着让我抛开我所认识的规律和知识,去思考我之外的事情;这对我的关于科学的安全感是个威胁。
“让我再温和不过地说吧,这种思考会威胁到科学家的理智上的骄傲。对科学家至关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可以认识一切。这种要用基本规律解释所有的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的愿望,驱使人们从事科学。我认为上帝也允许我们这样做。但如果过于极端,便会使人有这种骄傲的感觉:‘我的理智足够了解一切。’
“我认为,在多数情况下,科学家回避这个问题。他们中有一种群体免疫效应: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就不相信任何超自然的事物。正如‘政治正确’这个词一样,‘科学正确’暗示着你不接受超自然存在的可能性。”
安静的信徒
“很多时候,”柯林斯担忧地说,“那些很显眼的基督徒是把信仰变为电视节目或者政治舞台。许多真诚的基督徒对此很担忧。”
几年前,柯林斯在他家附近,帮忙创建了一个超宗派的小教会。他参与教会事奉,与自己教会的会友交流信仰。在家中,他和妻子玛丽琳以及两个女儿分享自己的信仰。大女儿玛格瑞特,21岁,正在北卡南里纳大学念四年级;小女儿丽兹,17岁,读高中四年级。他认为信仰在他的婚姻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他的事业提供了一种稳固的信仰角度。
“如果你不相信有永恒,你每天会活得非常紧张,”回顾分子遗传学领域中异常激烈的竞争时,柯林斯说,“你可能把你生存的全部意义建立于是否在竞争中成功。但是我从未觉得如果一切都不成功的话,我就会瓦解、跨掉。我的属灵生活使我的生命之锚稳如泰山,绝非任何科研项目的飓风可以吹动。”
柯林斯坚定的信仰足以使他恪守自己在科学上不随波逐流的世界观,他也不耻于公开谈论自己的观点,哪怕别的科学家并不认真听他的分享。
“你不知道信仰是何等重要!试想如果真的有上帝,如果基督真的曾经来到这个地球上,并且又在十字架被钉死,他舍己成了我们通向上帝的桥梁,这岂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事件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死后的来生全都基于这个历史事件上,如果一个人得到了这个结论,但又羞于承认它,那岂不是在理性上的自杀吗?”(George Liles 著/ 满志军 译 真 意 校/译者满志军来自中国大陆,现居北美)
诗篇90 摩西的祈祷
1 主阿,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
2 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
3 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
4 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
5 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
6 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
7 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因你的忿怒而惊惶。
8 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
9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10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11 谁晓得你怒气的权势?谁按着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
12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13 耶和华阿,我们要等到几时呢?求你转回,为你的仆人后悔。
14 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
15 求你照着你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叫我们喜乐。
16 愿你的作为向你仆人显现。愿你的荣耀向他们子孙显明。
17 愿主我们神的荣美,归于我们身上。愿你坚立我们手所作的工。我们手所作的工,愿你坚立。
2 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
3 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
4 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
5 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
6 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
7 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因你的忿怒而惊惶。
8 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
9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10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11 谁晓得你怒气的权势?谁按着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
12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13 耶和华阿,我们要等到几时呢?求你转回,为你的仆人后悔。
14 求你使我们早早饱得你的慈爱,好叫我们一生一世欢呼喜乐。
15 求你照着你使我们受苦的日子,和我们遭难的年岁,叫我们喜乐。
16 愿你的作为向你仆人显现。愿你的荣耀向他们子孙显明。
17 愿主我们神的荣美,归于我们身上。愿你坚立我们手所作的工。我们手所作的工,愿你坚立。
2008年4月25日星期五
Tonight: Mr. Robert Frost Shares With Chinese Friends About Car Insurance and Appropriate Action Upon Car Accident
We come to America, a foreign country and a foreign system. Driving becomes a necessary way of life that you and I have to accommodate.
It is fun, but also comes with the headache situation, car accident. What should we do when it happened? What appropriate actions are we expected to take? Any questions? Mr. Robert Frost will come tonight to help with some answers. You are welcome.
The presentation starts at 7:00 P.M. Dinner starts at 6:00 P.M. New English classes are at 5:00 and 7:00 P.M.
It is fun, but also comes with the headache situation, car accident. What should we do when it happened? What appropriate actions are we expected to take? Any questions? Mr. Robert Frost will come tonight to help with some answers. You are welcome.
The presentation starts at 7:00 P.M. Dinner starts at 6:00 P.M. New English classes are at 5:00 and 7:00 P.M.
2008年4月18日星期五
车窗上的雨
Tonight: Mr. Ed Slayton Shares With us About the Evidence of God's Wisdom
For centuries some wonder if God exists. The Bible has offered external evidences that are very compelling and convincing to the readers of our generation, because we can now see in retrospect of some of the recen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last few hundred years) and developments in history of man which were recorded in the Bible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onight, Mr. Ed Slayton will share some of these evidences with us.
Dinner starts at 6:00 P.M. Mr. Slayton’s presentation starts at 7:00 P.M. You are welcome.
Dinner starts at 6:00 P.M. Mr. Slayton’s presentation starts at 7:00 P.M. You are welcome.
2008年4月17日星期四
一个了不起的5岁韩国小女孩
这个故事证明了一个道理 --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都能通过自己的生命来荣耀神”。 也许她的亲生父母因为她是瞎子而抛弃了她,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正是他们自己才是瞎子, 因为正是他们没有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过人之处。 -- 谢得华
请点击这个链接:
一个了不起的5岁韩国小女孩
请点击这个链接:
一个了不起的5岁韩国小女孩
2008年4月8日星期二
母亲节节目预告
时间:五月十一日 (星期日)
地点:中华基督教会 (1700 Natchez Trace, Nashville, TN 37212)
活动安排:分三个组 ,用孩子的心声来歌唱赞美母亲
一. 少儿组 (6岁以下)
孩子们以合唱形式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歌词附后。请妈妈们教会自己的孩子唱这首歌。
二. 青少年组 (7至17岁)
题目:a. 妈妈,我爱你,因为……
b. 妈妈,请原谅我,因为……
c. 妈妈,谢谢你对我的关爱……
每个孩子将以上开头作为他们演讲的开头, 形式多样, 可以讲述妈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或你最想给妈妈讲的一些心里话。
要求:用中文书写和演讲,字数不限,演讲吐字清晰,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顺利开展此次活动,请各位家长特别督导自己的孩子,并能帮助修改他们的演讲稿。请于五月四日定稿,并带到教会排序。
三. 成人组
特邀思中,云美夫妇配乐诗朗诵。
附注:所有参加活动的妈妈,都会得到一件精美的礼物,中华基督教会真诚欢迎你并邀请你的朋友,邻居和慕道友们参加。
《世上只有妈妈好》歌词:
世上只有妈妈好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投进妈妈的怀抱
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离开妈妈的怀抱
幸福哪里找
地点:中华基督教会 (1700 Natchez Trace, Nashville, TN 37212)
活动安排:分三个组 ,用孩子的心声来歌唱赞美母亲
一. 少儿组 (6岁以下)
孩子们以合唱形式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歌词附后。请妈妈们教会自己的孩子唱这首歌。
二. 青少年组 (7至17岁)
题目:a. 妈妈,我爱你,因为……
b. 妈妈,请原谅我,因为……
c. 妈妈,谢谢你对我的关爱……
每个孩子将以上开头作为他们演讲的开头, 形式多样, 可以讲述妈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或你最想给妈妈讲的一些心里话。
要求:用中文书写和演讲,字数不限,演讲吐字清晰,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顺利开展此次活动,请各位家长特别督导自己的孩子,并能帮助修改他们的演讲稿。请于五月四日定稿,并带到教会排序。
三. 成人组
特邀思中,云美夫妇配乐诗朗诵。
附注:所有参加活动的妈妈,都会得到一件精美的礼物,中华基督教会真诚欢迎你并邀请你的朋友,邻居和慕道友们参加。
《世上只有妈妈好》歌词:
世上只有妈妈好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投进妈妈的怀抱
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离开妈妈的怀抱
幸福哪里找
2008年4月4日星期五
Tonight: Mr. Ed Slayton shares with us how can our marriage be even better
Marriage is the most sacred human relationship. The quality of our marriage has direct impact on our daily happiness and on our children’s wellbeing in many ways. It is wise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our relationship and services to our spouses. It is wise not to give it up even when difficulties seem great. Tonight, Mr. Ed Slayton will come to assist us in doing that.
Our English classes continue tonight at 5:00 P.M. and 7:00 P.M. You are welcome.
Our English classes continue tonight at 5:00 P.M. and 7:00 P.M. You are welcome.
2008年3月29日星期六
Weekly Bulletin -- 01/27/2008
报告与代祷事项)
1.感谢萧弟兄周五晚上萧弟兄会来教会布道,向未信主的朋友传福音传请大家邀请您的同事、邻居和未信主的家人来听福音。周五晚上六点钟吃饭,七点钟布道会。请我们一起以同工传福音和资助帮补传道工作,让这位主的仆人在主内得到安慰和鼓励。2.)欢迎石根斌弟兄。根斌上周五晚在周末好去处活动后受浸归主,是主在新的一年加给中华基督教会的第一位弟兄。感谢神。请为他和他全家人祷告。3.)今天我们敬拜结束之后,教会有午餐提供,饭后我们练习唱诗歌。这次练习的诗歌也是下周日教会春节感恩节目的主要内容,我们要以唱诗歌的方式,向美国教会表达感谢。这个唱诗节目会在聚餐之前举行。每年春节感恩节目向美国教会感谢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是中华基督教会的大活动,请大家准备饭菜的量,比平常大。同时今年何爸爸妈妈也会特别布置场地,让教堂有中国人过年的气氛,请大家下周日来的时候协助维护已经布置好的教堂。4.)今年的农历春节年初三(二月九日),游明荣弟兄夫妇邀请全教会到他们家庆祝春节。请每家带菜来同乐。苏妈妈、谢妈妈会帮助策划同乐节目,大家有建议,也请跟两位姐妹献策。感谢主带领我们大家一起爱教会,帮助教会有爱,有成长,但愿每一位都能够尽心尽力让主的家(教会)荣美。5.)苏弟兄新开的英语发音校正班上周已经在周五开始上课。希望参加的人请向苏爸爸苏妈妈报名。每周五晚上上课。请为国内孤儿院弃婴的手术安排,义方甜美和Jewell传福音事工祷告。请为晓南生产代祷。身体欠安者Al、Jesmine、利群、爱加倍、李丹,请代祷。6.)国海凭对主的信靠,带着全家人返回马来西亚。他们上周在主的恩领下取得签证。感谢神。请为他们一家人二月份平安返美祷告。
1.感谢萧弟兄周五晚上萧弟兄会来教会布道,向未信主的朋友传福音传请大家邀请您的同事、邻居和未信主的家人来听福音。周五晚上六点钟吃饭,七点钟布道会。请我们一起以同工传福音和资助帮补传道工作,让这位主的仆人在主内得到安慰和鼓励。2.)欢迎石根斌弟兄。根斌上周五晚在周末好去处活动后受浸归主,是主在新的一年加给中华基督教会的第一位弟兄。感谢神。请为他和他全家人祷告。3.)今天我们敬拜结束之后,教会有午餐提供,饭后我们练习唱诗歌。这次练习的诗歌也是下周日教会春节感恩节目的主要内容,我们要以唱诗歌的方式,向美国教会表达感谢。这个唱诗节目会在聚餐之前举行。每年春节感恩节目向美国教会感谢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是中华基督教会的大活动,请大家准备饭菜的量,比平常大。同时今年何爸爸妈妈也会特别布置场地,让教堂有中国人过年的气氛,请大家下周日来的时候协助维护已经布置好的教堂。4.)今年的农历春节年初三(二月九日),游明荣弟兄夫妇邀请全教会到他们家庆祝春节。请每家带菜来同乐。苏妈妈、谢妈妈会帮助策划同乐节目,大家有建议,也请跟两位姐妹献策。感谢主带领我们大家一起爱教会,帮助教会有爱,有成长,但愿每一位都能够尽心尽力让主的家(教会)荣美。5.)苏弟兄新开的英语发音校正班上周已经在周五开始上课。希望参加的人请向苏爸爸苏妈妈报名。每周五晚上上课。请为国内孤儿院弃婴的手术安排,义方甜美和Jewell传福音事工祷告。请为晓南生产代祷。身体欠安者Al、Jesmine、利群、爱加倍、李丹,请代祷。6.)国海凭对主的信靠,带着全家人返回马来西亚。他们上周在主的恩领下取得签证。感谢神。请为他们一家人二月份平安返美祷告。
Weekly Bulletin -- 01/20/2008
报告与代祷事项:
欢迎萧弟兄从香港来拜访我们教会。他会教主日学,并且在敬拜时介绍他在中国经历到耶稣福音传扬和被接受的情况。萧弟兄八十年代起就在香港湾仔基督教会忠心服事,热心宣教。改革开放之后更是每周赴大陆传扬福音,帮助国内兄弟姐妹的灵命成长。他和夫人是主内兄弟姐妹们的好榜样。下面是萧弟兄对我们的关怀:
“弟兄姊妹, 大家好, 感谢神我可以在衪的家里认识大家。中国人在外碰到老乡真好, 碰到有同一信仰的同胞就更好了。今天我们大家能一同敬拜, 一同团契, 那真是何等的美! 这里让我鼓励大家在美国继续发扬我们中国人的勤奋, 仁爱, 不轻易放弃的美德,好好的活出基督, 荣耀神!阿门.”
苏弟兄在本周二开始,为期五周,晚上七点至九点,有英语发音校正学习班,每周二、四两天的晚上上课。希望参加的人请向苏爸爸苏妈妈报名。
今天我们有每月一次的庆生会,中饭后请大家留下来参加弟兄姐妹会。本月的弟兄姐妹会,仍然会在一起举行,但是从二月份开始弟兄姐妹会就要分开举行。姐妹会在彭鹂姐妹家里进行,弟兄会在教会举行。
今年的农历春节十二月六日,我们希望和往年一样,有春节聚餐,邀请美国兄弟姐妹们来同乐,也感谢他们多年来给予的帮助。今天请大家一起献策讨论春节活动。
本周王伯伯和翟妈妈就要返乡回国,我们也借这个机会,感谢他们在这次探亲期间给教会带来的帮助。去年底他们俩特别在长辈团契上给大家做了好吃的拉面。
请为国内孤儿院弃婴的手术安排,义方甜美和Jewell一家传福音之事工祷告。国海全家正返回马来西亚。晓南预产期两周之后,请为他们代祷。
欢迎萧弟兄从香港来拜访我们教会。他会教主日学,并且在敬拜时介绍他在中国经历到耶稣福音传扬和被接受的情况。萧弟兄八十年代起就在香港湾仔基督教会忠心服事,热心宣教。改革开放之后更是每周赴大陆传扬福音,帮助国内兄弟姐妹的灵命成长。他和夫人是主内兄弟姐妹们的好榜样。下面是萧弟兄对我们的关怀:
“弟兄姊妹, 大家好, 感谢神我可以在衪的家里认识大家。中国人在外碰到老乡真好, 碰到有同一信仰的同胞就更好了。今天我们大家能一同敬拜, 一同团契, 那真是何等的美! 这里让我鼓励大家在美国继续发扬我们中国人的勤奋, 仁爱, 不轻易放弃的美德,好好的活出基督, 荣耀神!阿门.”
苏弟兄在本周二开始,为期五周,晚上七点至九点,有英语发音校正学习班,每周二、四两天的晚上上课。希望参加的人请向苏爸爸苏妈妈报名。
今天我们有每月一次的庆生会,中饭后请大家留下来参加弟兄姐妹会。本月的弟兄姐妹会,仍然会在一起举行,但是从二月份开始弟兄姐妹会就要分开举行。姐妹会在彭鹂姐妹家里进行,弟兄会在教会举行。
今年的农历春节十二月六日,我们希望和往年一样,有春节聚餐,邀请美国兄弟姐妹们来同乐,也感谢他们多年来给予的帮助。今天请大家一起献策讨论春节活动。
本周王伯伯和翟妈妈就要返乡回国,我们也借这个机会,感谢他们在这次探亲期间给教会带来的帮助。去年底他们俩特别在长辈团契上给大家做了好吃的拉面。
请为国内孤儿院弃婴的手术安排,义方甜美和Jewell一家传福音之事工祷告。国海全家正返回马来西亚。晓南预产期两周之后,请为他们代祷。
Weekly Bulletin -- 01/13/2008
报告与代祷事项:
苏弟兄在下周而开始会有一个为期五周的英语发音校正学习班。每周二、四两天的晚上上课,每次上课两个小时。希望参加的人请向苏爸爸苏妈妈报名。
今天敬拜结束之后美国教会要欢送前往巴西传福音的Jewell全家,也欢迎我们一同参与。欢迎参加。我们的敬拜必须在十一点钟准时结束,请参与敬拜事奉的弟兄掌握时间,以便配合跟美国教会一起聚餐。
下周日(一月二十日)萧弟兄从香港来拜访我们教会。他会教主日学,并且在敬拜时讲道,介绍他在中国经历到耶稣福音被传扬和接受的情况。希望弟兄姐妹们准时参加主日学,也邀请朋友一起参加。萧弟兄是一位非常忠心、热心传福音的宣教士,他和夫人在香港湾仔基督教会服事二十多年了,也协助生命之光广播电台的工作,是主内兄弟姐妹们的好榜样。希望下周大家在聚餐时多跟他聊天认识他。
我们有每月一次的庆生会,请大家带菜,参加聚餐和弟兄姐妹会。本月的弟兄姐妹会,仍然会在一起举行,但是从二月份开始弟兄姐妹会就要分开举行。姐妹会在彭鹂姐妹家里进行,弟兄会在教会举行。下周王伯伯和翟妈妈就要返乡回国,我们也借这个机会,感谢他们在这次探亲期间给教会带来的帮助。去年底他们俩特别在长辈团契上给大家做了好吃的拉面。
请为国内孤儿院的事工祷告。为弃婴的手术安排代祷。请为义方甜美意大利传福音的事工祷告,求主祝福他们传福音和训练门徒的事工。请为Jewell一家人去巴西的准备工作和他们在巴西的工作祷告。请为教会新一年计划祷告,为大家灵命祷告,为慕道友祷告,为未信家人祷告。
国海全家正返回马来西亚,包妈、利群、秋阳晓南来电问候教会,请为他们代祷。
上周五晚上演讲,Sheppard弟兄在分析了我们自己理性的思考与习惯性行为是有缺陷的。他列出耶稣基督提供的十一个思考原则,我们若以耶稣考虑事情的原则来检查我们的想法,上帝的智慧就能弥补我们的缺陷,使您我享有丰盛的幸福。
1.我想做的事情能够荣耀天父上帝吗?
2.我想做的事情,圣经是赞成呢,还是禁止呢?
3.我想做的事情,除了对我自己以外,对别人有益处的吗?
4.我的想法是否在奴役我,使我受制于其他事物,使我失去自由?
5.我的想法又造就性吗,总是使人更加向上、向善、和平、喜乐吗?
6.我的想法会形成任何负面心理包袱,在竞赛的人生中使我跑得越发沉重吗?
7.我想做的选择违背了人的良知,叫自己良心不安吗?
8.我所选择的行为会绊倒人,使得其他人跌倒吗?
9.我的想法是否对别人不公平,重此轻彼,使别人以为我有偏心吗?
10.我想做的事情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吗?
11.我的想法能够鼓励其他人更愿意亲近耶稣吗?
苏弟兄在下周而开始会有一个为期五周的英语发音校正学习班。每周二、四两天的晚上上课,每次上课两个小时。希望参加的人请向苏爸爸苏妈妈报名。
今天敬拜结束之后美国教会要欢送前往巴西传福音的Jewell全家,也欢迎我们一同参与。欢迎参加。我们的敬拜必须在十一点钟准时结束,请参与敬拜事奉的弟兄掌握时间,以便配合跟美国教会一起聚餐。
下周日(一月二十日)萧弟兄从香港来拜访我们教会。他会教主日学,并且在敬拜时讲道,介绍他在中国经历到耶稣福音被传扬和接受的情况。希望弟兄姐妹们准时参加主日学,也邀请朋友一起参加。萧弟兄是一位非常忠心、热心传福音的宣教士,他和夫人在香港湾仔基督教会服事二十多年了,也协助生命之光广播电台的工作,是主内兄弟姐妹们的好榜样。希望下周大家在聚餐时多跟他聊天认识他。
我们有每月一次的庆生会,请大家带菜,参加聚餐和弟兄姐妹会。本月的弟兄姐妹会,仍然会在一起举行,但是从二月份开始弟兄姐妹会就要分开举行。姐妹会在彭鹂姐妹家里进行,弟兄会在教会举行。下周王伯伯和翟妈妈就要返乡回国,我们也借这个机会,感谢他们在这次探亲期间给教会带来的帮助。去年底他们俩特别在长辈团契上给大家做了好吃的拉面。
请为国内孤儿院的事工祷告。为弃婴的手术安排代祷。请为义方甜美意大利传福音的事工祷告,求主祝福他们传福音和训练门徒的事工。请为Jewell一家人去巴西的准备工作和他们在巴西的工作祷告。请为教会新一年计划祷告,为大家灵命祷告,为慕道友祷告,为未信家人祷告。
国海全家正返回马来西亚,包妈、利群、秋阳晓南来电问候教会,请为他们代祷。
上周五晚上演讲,Sheppard弟兄在分析了我们自己理性的思考与习惯性行为是有缺陷的。他列出耶稣基督提供的十一个思考原则,我们若以耶稣考虑事情的原则来检查我们的想法,上帝的智慧就能弥补我们的缺陷,使您我享有丰盛的幸福。
1.我想做的事情能够荣耀天父上帝吗?
2.我想做的事情,圣经是赞成呢,还是禁止呢?
3.我想做的事情,除了对我自己以外,对别人有益处的吗?
4.我的想法是否在奴役我,使我受制于其他事物,使我失去自由?
5.我的想法又造就性吗,总是使人更加向上、向善、和平、喜乐吗?
6.我的想法会形成任何负面心理包袱,在竞赛的人生中使我跑得越发沉重吗?
7.我想做的选择违背了人的良知,叫自己良心不安吗?
8.我所选择的行为会绊倒人,使得其他人跌倒吗?
9.我的想法是否对别人不公平,重此轻彼,使别人以为我有偏心吗?
10.我想做的事情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吗?
11.我的想法能够鼓励其他人更愿意亲近耶稣吗?
Weekly Bulletin -- 01/06/2008
报告与代祷事项:
今年的一月份,教会的主日崇拜会尝试双语敬拜,目的是让我们在美国成长的孩子能够听的懂,使得孩子也能跟父母一起敬拜。同时我们也有美国裔的弟兄姐妹,如此可以用他们的母语敬拜神了。我们暂定尝试一个月,请大家将自己的心得意见跟长老分享。
下周日(一月十三日)敬拜结束之后美国教会要欢送前往巴西传福音的Jewell全家,也欢迎我们一同参与。如果您愿意参加,下周请带菜来。我们下周的敬拜必须在十一点钟准时结束,请参与敬拜事奉的弟兄们提前做好准备,内容精简意明,掌握时间,以便配合跟美国教会一起聚餐。
感谢神祝福上周日的姐妹会,一同分享交通今年姐妹会的计划,决定每个月有一位姐妹负责定活动主体、活动方式与讨论内容。同时,感谢彭鹂姐妹邀请大家在他家里进行姐妹会,很大程度上协助了姐妹会的时间和交通方面的方便。欢迎姐妹们都能参加、参与。
上周包妈妈和万妈妈都迁居至外周。请代祷愿神祝福他们与神的关系。本月王伯伯和翟妈妈也要返乡回国,请为他们代祷。感谢他们在这次探亲期间给教会带来的帮助。上个月他们俩特别在长辈团契上给大家做了好吃的拉面。
请为国内孤儿院的事工祷告。为弃婴的手术安排代祷。请为义方甜美意大利传福音的事工祷告,求主祝福他们传福音和训练门徒的事工。请为Jewell一家人去巴西的准备工作和他们在巴西的工作祷告。请为教会新一年计划祷告,为大家灵命祷告,为慕道友祷告,为未信家人祷告。
今年的一月份,教会的主日崇拜会尝试双语敬拜,目的是让我们在美国成长的孩子能够听的懂,使得孩子也能跟父母一起敬拜。同时我们也有美国裔的弟兄姐妹,如此可以用他们的母语敬拜神了。我们暂定尝试一个月,请大家将自己的心得意见跟长老分享。
下周日(一月十三日)敬拜结束之后美国教会要欢送前往巴西传福音的Jewell全家,也欢迎我们一同参与。如果您愿意参加,下周请带菜来。我们下周的敬拜必须在十一点钟准时结束,请参与敬拜事奉的弟兄们提前做好准备,内容精简意明,掌握时间,以便配合跟美国教会一起聚餐。
感谢神祝福上周日的姐妹会,一同分享交通今年姐妹会的计划,决定每个月有一位姐妹负责定活动主体、活动方式与讨论内容。同时,感谢彭鹂姐妹邀请大家在他家里进行姐妹会,很大程度上协助了姐妹会的时间和交通方面的方便。欢迎姐妹们都能参加、参与。
上周包妈妈和万妈妈都迁居至外周。请代祷愿神祝福他们与神的关系。本月王伯伯和翟妈妈也要返乡回国,请为他们代祷。感谢他们在这次探亲期间给教会带来的帮助。上个月他们俩特别在长辈团契上给大家做了好吃的拉面。
请为国内孤儿院的事工祷告。为弃婴的手术安排代祷。请为义方甜美意大利传福音的事工祷告,求主祝福他们传福音和训练门徒的事工。请为Jewell一家人去巴西的准备工作和他们在巴西的工作祷告。请为教会新一年计划祷告,为大家灵命祷告,为慕道友祷告,为未信家人祷告。
2008年3月28日星期五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并论基督教上帝的位格与自由
摘自《海外校园》
不可知的态度
初中时,当我的物理兴趣开始萌芽,我读到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文章〈我心目中的世界〉(The World as I See It)(注1)。他以质朴而深刻的文词表达他的世界观,有如庄严优美的音乐,馀音绕梁,至今不绝于耳。
爱因斯坦是廿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相对论,改变世人对时空的看法,并对统计力学和量子物理作出重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人。他认为奥秘感是科学和艺术的共通泉源,此奥秘感从面对浩瀚的宇宙及其和谐的结构和规律,油然而生的敬畏惊奇(Awe)和谦卑(Humility)之情。“敬畏”因为体认到和谐秩序所显示的高超精神(Spirit)和智慧(Intelligence);“谦卑”,由于人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实在微不足道。
奥秘感不是因为不可知性,乃是因为可知性。爱因斯坦说∶“合理性(Comprehensibility)乃是宇宙永恒的奥秘。”区区之人有幸掌握了些虽不完备却真实的科学知识,这些有限的知识向有心的人指出无限的真理。爱因斯坦认为此种奥秘感是科学研究的深刻动力。他称之为宇宙性的宗教(Cosmic Religion)。
但爱因斯坦强调此奥秘感与灵修的神秘主义(Mysticism)无关,因他不相信个人与上帝的交会契合。他认为知识来自感官与推理,启示性的知识并不可能,因此他对上帝(God)抱著不可知(Agnostic)态度(注2)。宇宙万物已经显出上帝伟大的心智和设计,再没有别的启示了。
宇宙对爱因斯坦而言,似乎分成可知的形而下层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层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质世界,是知识的领域;後者是宇宙的内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艺术和宗教的领域。
但爱因斯坦并非主张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相反,他的科学思想和目标一直都是统一性的物理理论。他的看法密切地呼应十七世纪伟大的犹太哲学家史宾诺莎(B. Spinoza, 1632-1677)的哲学思想。史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爱因斯坦的宗教、人生观,是爱氏一生一读再读,衷心仰慕的哲人。因此在此需要占用一些篇幅讨论其思想。
史氏之“自然”
简而言之,史宾诺莎认为物界与心界乃一体两面,此统合体便是“神”,又叫“自然”。“自然”是“神”,“神”是“自然”(注3)。
但是“自然”有二意∶一是能产的,生生的自然,就是永恒无限的创造的实在。二是被产的,所生的自然,就是形形色色的现象和历程。
与神等同的当然不是後者,而是前者,暂称之为“大”自然。神的本质(Substance)--宇宙中唯一的本质,史氏定义为”圆满自在”(Substance is which is),是一切存有(Being)的根源。
这令人想起旧约圣经《出埃及记》所载,上帝向摩西自我启示说∶“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只是史宾诺莎的神没有位格也没有意志,不会自我启示。
史氏认为神有无限多的属性(Attributes),超越感官表象的世界,却不是“超”自然的,因为“神是万物的内在原因,不是外在原因。万物皆在神之中”。
史宾诺莎提出“神是唯一本质”的一元论,是要消除笛卡儿(Descartes)形上学里心物两立的二元论。本质唯一,永恒而普遍,其心性、物性则显为在空间里不同的个体和部份,以及在时间里的变迁。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超越表象直达终极的真实。
史氏根据的是哥白尼(Copernicus)和伽利略(Galileo)以来的机械决定论,并用数学来表达完美的自然律。且他认为,不只是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也应该采用逻辑推理的公设(Axiom)系统,以欧氏(Euclid)几何系统为范本。于是他把决定论扩充到心灵意识的领域∶一切皆由万有全体,就是神,唯一地决定。
从心物一元论,史宾诺莎又推论出芸芸万物,莫不有生机、意识,只是程度不同,并且“神的心即散遍空间时间的一切灵性,即弥漫宇宙的意识赋予世界以生命的”。
在他的一元论里,不仅心物之别被超越,个别的物体和意识也被超越了。一切归根于万象之流里,潜在的自然律和终极的实在,就是神。
他的一元论预示了现代场论物理所带来的形上学视野。廿世纪的杰出的数学物理家维尔(H. Weyl)曾表示近似的观点∶“The world just is; it does not become.”爱因斯坦则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只是挥之不去的幻象。”时间和变化被视为虚幻不实,不再有真正的意义。
非人格式上帝
同样的,爱因斯坦不相信具有人格式(Personal)的上帝(注4),认为这是以己度神,以人的形像造神。他说∶“造物主奥义难明,其实并无恶意。”他认为人对神的了解,极为有限而不完美。深奥的真理(奥秘)引发深刻的美感和仰慕,乃是一种宗教情操。因而宗教和科学、艺术同源。但“真”与“美”两价值可提升到宗教层面,道德和善恶则不然。爱因斯坦与史宾诺莎的上帝,与人类的意识价值生活没有双向的关连。爱氏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在于天启而在于对人性的理解,其价值由感情动力的深度来衡量。道德属于人性范畴,与上帝无关,也不具有神圣(Divine)意义(注5)。因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不包括“善”的范畴。
因著不相信上帝会向人启示有关善恶价值的”真理”来指引人生,他自称“I am a religious non-believer”(注6)。
在此有两件事值得注意∶首先,爱因斯坦断然拒绝无神论及唯物论(注7)。其次,虽然道德对他而言无关神圣,他却认为道德的实践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超过科学研究,不仅因为人类的存亡绝续仰赖它,也只有道德能赋予生命以美和尊严(注8)。
依我的推想,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是根据其认识论(Epistemology)∶宗教的对象,上帝,就是“大自然”(包括外在的物质与内在的精神面),只在和谐的规律和秩序里显露出来,并不直接向人启示,唯有藉著实验和逻辑思维才能把握,这是知识的范围。
宗教本于奥秘,就是关乎上帝的终极真理。奥秘的客观/外在/物质面是可知的。在人的知识里不完美地展现出来;奥秘的主观/内在/精神面是不可知的,人感受为美。最崇高的艺术总是反映宇宙的内在美(Inner Beauty)。
此种神圣的美也是科学研究最深刻高贵的动力与指引。相对的,“善”和道德的实践虽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事,却单属人性,不在神性的层面。在爱因斯坦的价值体系里,由上帝一端来看,其次序是真、美、善;由人一端来看是善、美、真。
其实“自然”照字面涵义来说,并不违反圣经里上帝名字的精神。上帝向摩西自称I am that I am,是一个永恒的肯定;“I am”不就是“自然”字面上的意思吗?只是“自然”一词把上帝“客体化”(Objectification)了。圣经里的“I am”则彰显了上帝的位格、权能和自由。
这主体性的自由是超自然的,超越文化的。其在具体情境下的实现,则是发自现在,指向未来,带著目的性,亦不被过去所束缚。人无法以理智捕捉上帝,却可以在主体性的相遇中认识他。
从我们逃至它
爱因斯坦的宇宙性宗教让我想起旧约的智慧文学(例如《箴言》第8章)和《诗篇》(例如19篇),对造化大工的赞美。只是圣经藉此指出一位自我启示的上帝,爱因斯坦则反对有主体性的上帝。他自承其科学事业是A Flight from "We" & “I” to “It”(从“我们”和“我”到“它”的逃跑),也就是对人的意识的逃避。
爱因斯坦的宇宙观最令人不解的是,他始终一贯的决定论。他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皆非自由,而如天上的星宿一样,遵行一定的因果法则(注9),完全是自然的产物。他引用十九世纪悲观哲学家叔本华的见解说∶“人可以任意而行,却不能随心所欲。”(A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not want what he wants.)(注10)
于是他说∶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不在乎其宗教信仰,而在乎他一生中从大自然里所吸收的感情动力(注11)。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绝对决定论在物理学上,便和量子物理学的基本精神相冲突,因为不确定性是後者的基本原理(注12)。
我认为基督教的信仰与史宾诺莎和爱因斯坦的宗教不同,可追溯到对于“自由”和“位格”(Personhood)的看法。“自由”和“位格”是互补共存的两个观念,如果上帝没有位格和自由,人和万物也没有真正的自由,宇宙的终极便是决定论。
爱因斯坦曾说∶“我最想知道的是,上帝能否创造另一个不同的世界;还是逻辑的必然性完全取消了选择的馀地。”(注13)基督徒会很自然回答∶上帝当然有创造的自由。人照上帝的形像而被创造,也被赋予某种自由;同时,人格在卑微的层次上反映神的位格。
会这个信念一方面叫人谦卑虚己,另一方面又加深人性的价值,并赋予稳固的根基。
以基督教的信仰来看,自然万有并非自有永有,而是一个Contingent Cosmos(偶发性的宇宙);逻辑理性也不是独立自足,而是开放的系统。两者皆在上帝的权能之下,他以权能托住万有。
微积分的发明人之一,德国的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tz, 1646-1716)曾说∶“最根本的哲学问题是∶何以竟然有东西存在?”尼采这位宣称上帝已死(在现代人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指出一个事实∶“(现代)人予取予用却不问谁在那里供给。”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他的《赤壁赋》里以优美的文笔表示近似的看法∶“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闻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公元一世纪时的使徒保罗则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信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麽,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注14)
其实这就是基督教创造论的基本涵义∶宇宙万物并非独立自主,而有所属所本,是造物主自由的作为的结果。自由是创造和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主体性的本质。然而主体性和自由只能经历和感受,超乎语言之外;只有可重复可模仿的事项,才能以逻辑理性解释。然而自由不能模仿,生命历程无法重复。但勉强说来,自由可定义为在繁复的可能性中选择并实践的能力。自由包括超越必然的因果环节,并且带著探索、选择和创造崭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性,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能力,有别于虚无主义式的自由。
孤独之无根存在
人性除了情、意、智,还有意义的层面。这反映在人生都在寻求、创造意义并在意义中生活。是意义的实践与完成,就成了价值。情感并非像爱因斯坦设想那样,源于自然的盲目动力,情感经由意义和价值的选取来调节。
理性也不是独立自主的大脑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是意义指导理性的运用。意志不是无依无恃的自由,意志的自由与生活行动的意义相随。人的意义性最後导出人生的归属感和目的,从而规划人生的路径和方向。
所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数学家和神学家帕斯卡(Pascal, 1623-62)说∶“The heart has its reasons that reason does not know.(心灵的理由是理性不理解的)”指出意义超乎理性的事实。
有趣的是,意义和自由都不存在于身体的组织器官里,是科学仪器测不到的,却是每个人身上活生生的事实。像艺术品一样,我们在生活行动中营造意义,但意义有其法则,不是人可以随意操作捏造的。
如果依据中国古代的哲学思路,意义存在于天地之间;如果根据基督教神学的推论,生命的意义则在于神人之间。如果否定了神和人的位格和自由,也就否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否定了人与上帝交会际遇的可能和盼望,人就成了天地间孤独无根的存有。
我相信一切造物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反映造物主的作为。尤其是人,且能参与分享造物主的自由。然而人的自由和主体性,不是独立自主的(Autonomy),而是开放的(注15),Contingent(偶发性)的。因为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两者皆是上帝自由地赐予(注16)。
我相信∶有意识的生命(尤其是人),在宇宙历史中的出现,显示自然因果网络不是封闭的。自然不仅在演变演化,而且有出乎意料的跳跃和崭新的表现。这是宇宙中的新事,所以叫作创造。自由的意识生活是世界持续不断保持开放的主要证据和管道。人作为一个开放又主动的参与者,更可以扩充世界的开放性,将之提升至意义和价值的层面。
史宾诺莎受当时盛行的机械论的影响,把自由定义为独立自主(Autonomous),不受外力的左右。其实人非孤岛,活在历史文化的情境里,活在意义和因果的网络中,不能脱离周遭环境的影响。
只有上帝是绝对地自由。在这点上我们可以接受史宾诺莎的看法∶“人往往只察觉自己的欲望和意愿,却不明白造成它们的原因。”圣经则说∶“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注17)这就是所谓的无明、愚昧和捆绑。但对于不自由的自我觉悟,是自由的开端。人性之可贵,就在于超越环境的限制。
这也呈现在主体-客体相对的认知的基本结构中。主体和自由不是生理机能的附带现象。但因为不是绝对独立自主,人的主体和自由便具有吊诡性,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人生的奥秘和困境往往与此有关。
笛卡儿的困境
笛卡儿哲学的困难处,在于他假定主体乃是孤零零的,傲然独立于天地之间,它的存在只能自我确认。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基督教神学则说∶神在,故世界与我同在共存。
如果笛卡儿的哲学出发点是一个错谬,则史宾诺莎的处方(一元泛神论),也是得不偿失。其基本缺失是,以本质(Substance)论上帝,有物化、客体化上帝的危险,所以他才会对理性有十足信心,并以几何式公理系统来推论上帝、宇宙人生,而导出自然整体的决定论,及人所剩馀的自由只是不抗拒天命之论。
基督教的上帝则是自有永有,自由自在,因此与其以存有(Being)论之,不如以“自由”论之。所以圣经说“上帝是灵”∶“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得以自由。”(注18)
其次,若把主客相对的区分一笔勾销,则价值判断就不可能,自然便是至善至真,因为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若没有某种超越的立足点,则众说平等林立(包括一元泛神论在内),皆是自然的产物,也就高下难分。(注19)
因此主体与客体的相对区别,不必是哲学或神学上的缺陷,只要其间没有不能超越的鸿沟。
基督教的信仰指出人和万物同源自上帝,共生共养,同时上帝与造物有爱的关系,而自由和位格是爱的基本条件。上帝对人的爱的表徵之一就是赋予人自由的主体性,因为在人的意志行动上,上帝必须自我限制权力和自由。
同样的,物质世界遵循一定的规律,也是造物主自我约束的结果。因此创造也是上帝的虚己的(Self-Empty)自我掩藏,好让世界有理可循,人在其中,可实践上帝赋予的自由,履行管家的责任。
物质世界的拟似独立自主,来自可理解的规律秩序;人的拟似独立自主,来自人对自由意志的误会。爱因斯坦看出後者的虚幻,却坚信前者的确实。
史宾诺莎认为要破解自由意志的迷思,必须靠真知以及对上帝的理性的爱。基督教则认为人性的枷锁是罪,包括假我的面具,与真我,与上帝的疏离。其实圣经不关切人是否有哲学上所设想的自由意志,圣经强调自由的基本前提,在于顺服神的旨意,参与在神里的更高的自由。因为根据圣经记载,人在起初所赋予的自由里,选择了自主以独立于上帝,人因此与上帝、与真正的自我疏离,成了罪的奴仆。就像意义和自由存于神人之间,罪与捆绑则存于人与撒但(罪的权势的人格化身)之间。罪在人性里表现为假我,老我就是所谓的“肉体”(Flesh)。罪性占据遮蔽真实的自我,所以称“假”;窒息内在生命的成长,造成灵性的萎缩,所以称“老”;它又往往与盲目的情欲冲动相随,所以称“肉体”(注20)。
所以基督教讲的是虚己顺服,与神和好,以找回真实的自我,得到真正的生命,作“新人”。这并不是自我否定,或敌视自己的身体(Body),正如罪与死相连,自由与生命也分不开。
君子自强不息
圣经记载,在创造之初的美善里,人“自由地”选择了违背上帝的诫命,从此,罪成了人生活与生命中的元素与事实。虽然如此,上帝并不弃绝人,反而主动向人启示他自己,所以圣经说“上帝是爱”。
上帝藉著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间”。然而,耶稣终于被人钉死在十架上,这就是人与上帝为敌的证明和代价。但上帝的爱和救恩,不止于牺牲和赦罪。上帝在复活的基督里,为我们预备了宝贵的应许和盼望,是作神的儿女,“得与上帝的性情有份”(注21),就是永生。
因此,基督不只是要把上帝的国度带到人间,更要把人性提升到上帝里头;在神圣的关系里,人性才能圣化。人与世界所有的造物,才能一同“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的自由的荣耀” (注22)。
于是基督徒“蒙召是要得自由”(注23)。但圣经提醒我们,在基督里的自由不是要恢复起初在创世纪伊甸园里的自由。乃是脱离罪恶的捆绑,以基督的心为心,“心意更新而变化......察验何为上帝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注24)。并作神的仆人和後嗣。
藉著基督与神和好,与神为乐,生命便呈现了新的意义,就是活在圣经所说的“义”(Righteousness)里。这样,基督教就消弥了爱因斯坦的价值范畴中“天人二分”的局面。
其实爱因斯坦对自由的态度往往模棱两可。当他心情轻松时,他欢喜说广义相对论是一个人心智的自由创作;当他严肃时,他相信宇宙万物(包括他自己发明的方程式)是自然律不可避免的结果。同样的,史宾诺莎有时并不完全否定自由,只是认为自由并非超脱因果,乃是超脱偏执的热情和冲动。人应竭力靠著理性胜过妄念伪见。顺天知命,就是自由了,也就是道德生活的终极目的。像尼采哲学中的理想人生态度“凡是必然的,都无伤於我。爱命运是我本性中的精髓”史宾诺莎的一生几乎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他以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难,坦然接纳早逝英年,虽然他所隐约宣示的,还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自由,他的人生却不乏基督教的精神。
最後,我想强调基督教所启示的有位格的上帝并非像爱因斯坦所说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所投射出来的构想。圣经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与神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注25)也就是说,关於上帝的理性知识的确是根据自然的造化而设想推论来的;人是万物之灵,人的道德,意识生活更进一步反映神的心智。所以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24-1804)说最叫他心生敬畏的两件事就是头顶上的星辰(自然律)和心上道德律。道德律隐含著人心的道自由;自然律也隐含著造物主的创造自由。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表达类似的观点。(注26)然而罪性和罪的权势,往往扭曲了人对上帝的认识,所以圣经说人非藉著信(faith)不能来到上帝面前,但信心要求理解,理解要求信心,两者并不冲突;何况创造的美善(包括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并没有完全被罪抹灭,否则人与造物就不值得拯救。因此从造物推想造物主,要往上推,而不是往下推。
没有一个人可以老老实实地否定人的主体性和自由,而不陷入自相矛盾。而且不仅无法否定它们的存在,也不能否认它们的价值。从它们来推想上帝的永能与神性,则上帝应有超人性的主体和自由,而不是无人格,无自由。
无人格自由的神观,把神降格,是一种“人手所造”的偶像,与唯物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价值的信仰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神观上。
注解∶
本文有关爱因斯坦的部份主要根据他自己的科学著作和两本非科学性的选集∶
“Ideas and Opinions”(Bonanza Books, 1988)及“The Expanded Quotable Einstei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以下,前书代号为IO,後书代号为QE。Max Jammer写的“Einstein and Religion: Physics and The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是一本探讨爱因斯坦宗教思想的专书,可惜笔者无暇参考此书,除了自认不够用功,唯一的藉口是如此较容易保持自己的观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比较。坊间有一些新书发掘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与本文出发点不同。笔者相信爱因斯坦的宗教思想,是从他毕生致力的科学事业发出的心声,不必因为他私人生活如何而怀疑他思想的真挚。
本文完成以後,笔者惊讶地发现德国神学家Ernst Troeltsch(1865-1923)曾以类似的观点(自由和位格)分析基督教信仰,读者可参见他写的“The Christian Faith”(Fortress Press, 1st English Edition, 1991)
1. IO, pp. 8-11
2. QE, p. 207, 216, 217
3. QE, p. 203不同於印度教式的泛神论。
4. 虽然他不信人格式的上帝,却有时使用一些拟人化的方式和字眼来指称上帝,例如∶creator, the Old One,他也曾表示他想了解上帝的“思想”,他认为上帝不掷骰子。所以,本文用具有人格性的词“上帝”来翻译他的God。
5. IO, p. 40; QE, p. 294
6. QE, p. 218
7. QE, p. 214, 216
8. QE, pp. 294-295
9. QE, p.204,209
10. QE, p.351
11. QE, p.315
12. 提出机率波而为量子力学奠定基础的德国物理学Max Born经常表示他很高兴他的机率波观点解救了“自由意志”,免於决定论的灾难。不过,不确定性只是自由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13. QE, p.221
14.圣经《使徒行传》17∶24-26
15. 圣经《希伯来书》4∶13“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 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16. 圣经《诗篇》8∶3-5“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麽,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麽,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17. 圣经《罗马书》7∶15。
18. 圣经《哥林多後书》3∶17。
19. 後现代主义的价值相对论也面临同样的困难∶既然所有的论点都是社会文化的建构,则後现代主义也不例外,只是西方後现代社会的产物,又何能以之批判其他的价值体系呢?
20. 肉体不能与身体(body)相混。前者指情欲冲动;後者是上帝美善的创造。《罗马书》6∶14“将自己献给上帝,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上帝”。《哥林多前书》6∶19-20“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麽?┅┅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我们得著神儿女的名份的实质,就是“身体得赎”(《罗马书》8∶23)。
21. 圣经《彼得後书》1∶4。
22. 圣经《罗马书》8∶21。
23. 圣经《加拉太书》5∶13宗教改革的神学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曾这样解说基督徒的自由∶“A Christian is a perfectly free lord of all, subject to none; A Christian is a perfectly dutiful servant of all, subject to all.”
24. 圣经《罗马书》12∶2。
25.圣经《罗马书》1∶20。
26. 相对於儒家注重人的主体性,庄子则以“自由”的观点发挥老子所指不可名状的大道。18. 圣经《哥林多後书》3∶17。
──并论基督教上帝的位格与自由
摘自《海外校园》
不可知的态度
初中时,当我的物理兴趣开始萌芽,我读到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文章〈我心目中的世界〉(The World as I See It)(注1)。他以质朴而深刻的文词表达他的世界观,有如庄严优美的音乐,馀音绕梁,至今不绝于耳。
爱因斯坦是廿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相对论,改变世人对时空的看法,并对统计力学和量子物理作出重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人。他认为奥秘感是科学和艺术的共通泉源,此奥秘感从面对浩瀚的宇宙及其和谐的结构和规律,油然而生的敬畏惊奇(Awe)和谦卑(Humility)之情。“敬畏”因为体认到和谐秩序所显示的高超精神(Spirit)和智慧(Intelligence);“谦卑”,由于人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实在微不足道。
奥秘感不是因为不可知性,乃是因为可知性。爱因斯坦说∶“合理性(Comprehensibility)乃是宇宙永恒的奥秘。”区区之人有幸掌握了些虽不完备却真实的科学知识,这些有限的知识向有心的人指出无限的真理。爱因斯坦认为此种奥秘感是科学研究的深刻动力。他称之为宇宙性的宗教(Cosmic Religion)。
但爱因斯坦强调此奥秘感与灵修的神秘主义(Mysticism)无关,因他不相信个人与上帝的交会契合。他认为知识来自感官与推理,启示性的知识并不可能,因此他对上帝(God)抱著不可知(Agnostic)态度(注2)。宇宙万物已经显出上帝伟大的心智和设计,再没有别的启示了。
宇宙对爱因斯坦而言,似乎分成可知的形而下层面,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层面∶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感官所及的物质世界,是知识的领域;後者是宇宙的内在精神面,超乎人的理解力,是艺术和宗教的领域。
但爱因斯坦并非主张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相反,他的科学思想和目标一直都是统一性的物理理论。他的看法密切地呼应十七世纪伟大的犹太哲学家史宾诺莎(B. Spinoza, 1632-1677)的哲学思想。史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爱因斯坦的宗教、人生观,是爱氏一生一读再读,衷心仰慕的哲人。因此在此需要占用一些篇幅讨论其思想。
史氏之“自然”
简而言之,史宾诺莎认为物界与心界乃一体两面,此统合体便是“神”,又叫“自然”。“自然”是“神”,“神”是“自然”(注3)。
但是“自然”有二意∶一是能产的,生生的自然,就是永恒无限的创造的实在。二是被产的,所生的自然,就是形形色色的现象和历程。
与神等同的当然不是後者,而是前者,暂称之为“大”自然。神的本质(Substance)--宇宙中唯一的本质,史氏定义为”圆满自在”(Substance is which is),是一切存有(Being)的根源。
这令人想起旧约圣经《出埃及记》所载,上帝向摩西自我启示说∶“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只是史宾诺莎的神没有位格也没有意志,不会自我启示。
史氏认为神有无限多的属性(Attributes),超越感官表象的世界,却不是“超”自然的,因为“神是万物的内在原因,不是外在原因。万物皆在神之中”。
史宾诺莎提出“神是唯一本质”的一元论,是要消除笛卡儿(Descartes)形上学里心物两立的二元论。本质唯一,永恒而普遍,其心性、物性则显为在空间里不同的个体和部份,以及在时间里的变迁。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超越表象直达终极的真实。
史氏根据的是哥白尼(Copernicus)和伽利略(Galileo)以来的机械决定论,并用数学来表达完美的自然律。且他认为,不只是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也应该采用逻辑推理的公设(Axiom)系统,以欧氏(Euclid)几何系统为范本。于是他把决定论扩充到心灵意识的领域∶一切皆由万有全体,就是神,唯一地决定。
从心物一元论,史宾诺莎又推论出芸芸万物,莫不有生机、意识,只是程度不同,并且“神的心即散遍空间时间的一切灵性,即弥漫宇宙的意识赋予世界以生命的”。
在他的一元论里,不仅心物之别被超越,个别的物体和意识也被超越了。一切归根于万象之流里,潜在的自然律和终极的实在,就是神。
他的一元论预示了现代场论物理所带来的形上学视野。廿世纪的杰出的数学物理家维尔(H. Weyl)曾表示近似的观点∶“The world just is; it does not become.”爱因斯坦则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只是挥之不去的幻象。”时间和变化被视为虚幻不实,不再有真正的意义。
非人格式上帝
同样的,爱因斯坦不相信具有人格式(Personal)的上帝(注4),认为这是以己度神,以人的形像造神。他说∶“造物主奥义难明,其实并无恶意。”他认为人对神的了解,极为有限而不完美。深奥的真理(奥秘)引发深刻的美感和仰慕,乃是一种宗教情操。因而宗教和科学、艺术同源。但“真”与“美”两价值可提升到宗教层面,道德和善恶则不然。爱因斯坦与史宾诺莎的上帝,与人类的意识价值生活没有双向的关连。爱氏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在于天启而在于对人性的理解,其价值由感情动力的深度来衡量。道德属于人性范畴,与上帝无关,也不具有神圣(Divine)意义(注5)。因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不包括“善”的范畴。
因著不相信上帝会向人启示有关善恶价值的”真理”来指引人生,他自称“I am a religious non-believer”(注6)。
在此有两件事值得注意∶首先,爱因斯坦断然拒绝无神论及唯物论(注7)。其次,虽然道德对他而言无关神圣,他却认为道德的实践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超过科学研究,不仅因为人类的存亡绝续仰赖它,也只有道德能赋予生命以美和尊严(注8)。
依我的推想,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是根据其认识论(Epistemology)∶宗教的对象,上帝,就是“大自然”(包括外在的物质与内在的精神面),只在和谐的规律和秩序里显露出来,并不直接向人启示,唯有藉著实验和逻辑思维才能把握,这是知识的范围。
宗教本于奥秘,就是关乎上帝的终极真理。奥秘的客观/外在/物质面是可知的。在人的知识里不完美地展现出来;奥秘的主观/内在/精神面是不可知的,人感受为美。最崇高的艺术总是反映宇宙的内在美(Inner Beauty)。
此种神圣的美也是科学研究最深刻高贵的动力与指引。相对的,“善”和道德的实践虽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事,却单属人性,不在神性的层面。在爱因斯坦的价值体系里,由上帝一端来看,其次序是真、美、善;由人一端来看是善、美、真。
其实“自然”照字面涵义来说,并不违反圣经里上帝名字的精神。上帝向摩西自称I am that I am,是一个永恒的肯定;“I am”不就是“自然”字面上的意思吗?只是“自然”一词把上帝“客体化”(Objectification)了。圣经里的“I am”则彰显了上帝的位格、权能和自由。
这主体性的自由是超自然的,超越文化的。其在具体情境下的实现,则是发自现在,指向未来,带著目的性,亦不被过去所束缚。人无法以理智捕捉上帝,却可以在主体性的相遇中认识他。
从我们逃至它
爱因斯坦的宇宙性宗教让我想起旧约的智慧文学(例如《箴言》第8章)和《诗篇》(例如19篇),对造化大工的赞美。只是圣经藉此指出一位自我启示的上帝,爱因斯坦则反对有主体性的上帝。他自承其科学事业是A Flight from "We" & “I” to “It”(从“我们”和“我”到“它”的逃跑),也就是对人的意识的逃避。
爱因斯坦的宇宙观最令人不解的是,他始终一贯的决定论。他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皆非自由,而如天上的星宿一样,遵行一定的因果法则(注9),完全是自然的产物。他引用十九世纪悲观哲学家叔本华的见解说∶“人可以任意而行,却不能随心所欲。”(A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not want what he wants.)(注10)
于是他说∶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不在乎其宗教信仰,而在乎他一生中从大自然里所吸收的感情动力(注11)。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绝对决定论在物理学上,便和量子物理学的基本精神相冲突,因为不确定性是後者的基本原理(注12)。
我认为基督教的信仰与史宾诺莎和爱因斯坦的宗教不同,可追溯到对于“自由”和“位格”(Personhood)的看法。“自由”和“位格”是互补共存的两个观念,如果上帝没有位格和自由,人和万物也没有真正的自由,宇宙的终极便是决定论。
爱因斯坦曾说∶“我最想知道的是,上帝能否创造另一个不同的世界;还是逻辑的必然性完全取消了选择的馀地。”(注13)基督徒会很自然回答∶上帝当然有创造的自由。人照上帝的形像而被创造,也被赋予某种自由;同时,人格在卑微的层次上反映神的位格。
会这个信念一方面叫人谦卑虚己,另一方面又加深人性的价值,并赋予稳固的根基。
以基督教的信仰来看,自然万有并非自有永有,而是一个Contingent Cosmos(偶发性的宇宙);逻辑理性也不是独立自足,而是开放的系统。两者皆在上帝的权能之下,他以权能托住万有。
微积分的发明人之一,德国的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tz, 1646-1716)曾说∶“最根本的哲学问题是∶何以竟然有东西存在?”尼采这位宣称上帝已死(在现代人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指出一个事实∶“(现代)人予取予用却不问谁在那里供给。”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他的《赤壁赋》里以优美的文笔表示近似的看法∶“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闻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公元一世纪时的使徒保罗则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信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麽,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注14)
其实这就是基督教创造论的基本涵义∶宇宙万物并非独立自主,而有所属所本,是造物主自由的作为的结果。自由是创造和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主体性的本质。然而主体性和自由只能经历和感受,超乎语言之外;只有可重复可模仿的事项,才能以逻辑理性解释。然而自由不能模仿,生命历程无法重复。但勉强说来,自由可定义为在繁复的可能性中选择并实践的能力。自由包括超越必然的因果环节,并且带著探索、选择和创造崭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性,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能力,有别于虚无主义式的自由。
孤独之无根存在
人性除了情、意、智,还有意义的层面。这反映在人生都在寻求、创造意义并在意义中生活。是意义的实践与完成,就成了价值。情感并非像爱因斯坦设想那样,源于自然的盲目动力,情感经由意义和价值的选取来调节。
理性也不是独立自主的大脑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是意义指导理性的运用。意志不是无依无恃的自由,意志的自由与生活行动的意义相随。人的意义性最後导出人生的归属感和目的,从而规划人生的路径和方向。
所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数学家和神学家帕斯卡(Pascal, 1623-62)说∶“The heart has its reasons that reason does not know.(心灵的理由是理性不理解的)”指出意义超乎理性的事实。
有趣的是,意义和自由都不存在于身体的组织器官里,是科学仪器测不到的,却是每个人身上活生生的事实。像艺术品一样,我们在生活行动中营造意义,但意义有其法则,不是人可以随意操作捏造的。
如果依据中国古代的哲学思路,意义存在于天地之间;如果根据基督教神学的推论,生命的意义则在于神人之间。如果否定了神和人的位格和自由,也就否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否定了人与上帝交会际遇的可能和盼望,人就成了天地间孤独无根的存有。
我相信一切造物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反映造物主的作为。尤其是人,且能参与分享造物主的自由。然而人的自由和主体性,不是独立自主的(Autonomy),而是开放的(注15),Contingent(偶发性)的。因为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两者皆是上帝自由地赐予(注16)。
我相信∶有意识的生命(尤其是人),在宇宙历史中的出现,显示自然因果网络不是封闭的。自然不仅在演变演化,而且有出乎意料的跳跃和崭新的表现。这是宇宙中的新事,所以叫作创造。自由的意识生活是世界持续不断保持开放的主要证据和管道。人作为一个开放又主动的参与者,更可以扩充世界的开放性,将之提升至意义和价值的层面。
史宾诺莎受当时盛行的机械论的影响,把自由定义为独立自主(Autonomous),不受外力的左右。其实人非孤岛,活在历史文化的情境里,活在意义和因果的网络中,不能脱离周遭环境的影响。
只有上帝是绝对地自由。在这点上我们可以接受史宾诺莎的看法∶“人往往只察觉自己的欲望和意愿,却不明白造成它们的原因。”圣经则说∶“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注17)这就是所谓的无明、愚昧和捆绑。但对于不自由的自我觉悟,是自由的开端。人性之可贵,就在于超越环境的限制。
这也呈现在主体-客体相对的认知的基本结构中。主体和自由不是生理机能的附带现象。但因为不是绝对独立自主,人的主体和自由便具有吊诡性,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人生的奥秘和困境往往与此有关。
笛卡儿的困境
笛卡儿哲学的困难处,在于他假定主体乃是孤零零的,傲然独立于天地之间,它的存在只能自我确认。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基督教神学则说∶神在,故世界与我同在共存。
如果笛卡儿的哲学出发点是一个错谬,则史宾诺莎的处方(一元泛神论),也是得不偿失。其基本缺失是,以本质(Substance)论上帝,有物化、客体化上帝的危险,所以他才会对理性有十足信心,并以几何式公理系统来推论上帝、宇宙人生,而导出自然整体的决定论,及人所剩馀的自由只是不抗拒天命之论。
基督教的上帝则是自有永有,自由自在,因此与其以存有(Being)论之,不如以“自由”论之。所以圣经说“上帝是灵”∶“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得以自由。”(注18)
其次,若把主客相对的区分一笔勾销,则价值判断就不可能,自然便是至善至真,因为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若没有某种超越的立足点,则众说平等林立(包括一元泛神论在内),皆是自然的产物,也就高下难分。(注19)
因此主体与客体的相对区别,不必是哲学或神学上的缺陷,只要其间没有不能超越的鸿沟。
基督教的信仰指出人和万物同源自上帝,共生共养,同时上帝与造物有爱的关系,而自由和位格是爱的基本条件。上帝对人的爱的表徵之一就是赋予人自由的主体性,因为在人的意志行动上,上帝必须自我限制权力和自由。
同样的,物质世界遵循一定的规律,也是造物主自我约束的结果。因此创造也是上帝的虚己的(Self-Empty)自我掩藏,好让世界有理可循,人在其中,可实践上帝赋予的自由,履行管家的责任。
物质世界的拟似独立自主,来自可理解的规律秩序;人的拟似独立自主,来自人对自由意志的误会。爱因斯坦看出後者的虚幻,却坚信前者的确实。
史宾诺莎认为要破解自由意志的迷思,必须靠真知以及对上帝的理性的爱。基督教则认为人性的枷锁是罪,包括假我的面具,与真我,与上帝的疏离。其实圣经不关切人是否有哲学上所设想的自由意志,圣经强调自由的基本前提,在于顺服神的旨意,参与在神里的更高的自由。因为根据圣经记载,人在起初所赋予的自由里,选择了自主以独立于上帝,人因此与上帝、与真正的自我疏离,成了罪的奴仆。就像意义和自由存于神人之间,罪与捆绑则存于人与撒但(罪的权势的人格化身)之间。罪在人性里表现为假我,老我就是所谓的“肉体”(Flesh)。罪性占据遮蔽真实的自我,所以称“假”;窒息内在生命的成长,造成灵性的萎缩,所以称“老”;它又往往与盲目的情欲冲动相随,所以称“肉体”(注20)。
所以基督教讲的是虚己顺服,与神和好,以找回真实的自我,得到真正的生命,作“新人”。这并不是自我否定,或敌视自己的身体(Body),正如罪与死相连,自由与生命也分不开。
君子自强不息
圣经记载,在创造之初的美善里,人“自由地”选择了违背上帝的诫命,从此,罪成了人生活与生命中的元素与事实。虽然如此,上帝并不弃绝人,反而主动向人启示他自己,所以圣经说“上帝是爱”。
上帝藉著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间”。然而,耶稣终于被人钉死在十架上,这就是人与上帝为敌的证明和代价。但上帝的爱和救恩,不止于牺牲和赦罪。上帝在复活的基督里,为我们预备了宝贵的应许和盼望,是作神的儿女,“得与上帝的性情有份”(注21),就是永生。
因此,基督不只是要把上帝的国度带到人间,更要把人性提升到上帝里头;在神圣的关系里,人性才能圣化。人与世界所有的造物,才能一同“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的自由的荣耀” (注22)。
于是基督徒“蒙召是要得自由”(注23)。但圣经提醒我们,在基督里的自由不是要恢复起初在创世纪伊甸园里的自由。乃是脱离罪恶的捆绑,以基督的心为心,“心意更新而变化......察验何为上帝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注24)。并作神的仆人和後嗣。
藉著基督与神和好,与神为乐,生命便呈现了新的意义,就是活在圣经所说的“义”(Righteousness)里。这样,基督教就消弥了爱因斯坦的价值范畴中“天人二分”的局面。
其实爱因斯坦对自由的态度往往模棱两可。当他心情轻松时,他欢喜说广义相对论是一个人心智的自由创作;当他严肃时,他相信宇宙万物(包括他自己发明的方程式)是自然律不可避免的结果。同样的,史宾诺莎有时并不完全否定自由,只是认为自由并非超脱因果,乃是超脱偏执的热情和冲动。人应竭力靠著理性胜过妄念伪见。顺天知命,就是自由了,也就是道德生活的终极目的。像尼采哲学中的理想人生态度“凡是必然的,都无伤於我。爱命运是我本性中的精髓”史宾诺莎的一生几乎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他以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难,坦然接纳早逝英年,虽然他所隐约宣示的,还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自由,他的人生却不乏基督教的精神。
最後,我想强调基督教所启示的有位格的上帝并非像爱因斯坦所说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所投射出来的构想。圣经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与神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注25)也就是说,关於上帝的理性知识的确是根据自然的造化而设想推论来的;人是万物之灵,人的道德,意识生活更进一步反映神的心智。所以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24-1804)说最叫他心生敬畏的两件事就是头顶上的星辰(自然律)和心上道德律。道德律隐含著人心的道自由;自然律也隐含著造物主的创造自由。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表达类似的观点。(注26)然而罪性和罪的权势,往往扭曲了人对上帝的认识,所以圣经说人非藉著信(faith)不能来到上帝面前,但信心要求理解,理解要求信心,两者并不冲突;何况创造的美善(包括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并没有完全被罪抹灭,否则人与造物就不值得拯救。因此从造物推想造物主,要往上推,而不是往下推。
没有一个人可以老老实实地否定人的主体性和自由,而不陷入自相矛盾。而且不仅无法否定它们的存在,也不能否认它们的价值。从它们来推想上帝的永能与神性,则上帝应有超人性的主体和自由,而不是无人格,无自由。
无人格自由的神观,把神降格,是一种“人手所造”的偶像,与唯物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价值的信仰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神观上。
注解∶
本文有关爱因斯坦的部份主要根据他自己的科学著作和两本非科学性的选集∶
“Ideas and Opinions”(Bonanza Books, 1988)及“The Expanded Quotable Einstei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以下,前书代号为IO,後书代号为QE。Max Jammer写的“Einstein and Religion: Physics and The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是一本探讨爱因斯坦宗教思想的专书,可惜笔者无暇参考此书,除了自认不够用功,唯一的藉口是如此较容易保持自己的观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比较。坊间有一些新书发掘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与本文出发点不同。笔者相信爱因斯坦的宗教思想,是从他毕生致力的科学事业发出的心声,不必因为他私人生活如何而怀疑他思想的真挚。
本文完成以後,笔者惊讶地发现德国神学家Ernst Troeltsch(1865-1923)曾以类似的观点(自由和位格)分析基督教信仰,读者可参见他写的“The Christian Faith”(Fortress Press, 1st English Edition, 1991)
1. IO, pp. 8-11
2. QE, p. 207, 216, 217
3. QE, p. 203不同於印度教式的泛神论。
4. 虽然他不信人格式的上帝,却有时使用一些拟人化的方式和字眼来指称上帝,例如∶creator, the Old One,他也曾表示他想了解上帝的“思想”,他认为上帝不掷骰子。所以,本文用具有人格性的词“上帝”来翻译他的God。
5. IO, p. 40; QE, p. 294
6. QE, p. 218
7. QE, p. 214, 216
8. QE, pp. 294-295
9. QE, p.204,209
10. QE, p.351
11. QE, p.315
12. 提出机率波而为量子力学奠定基础的德国物理学Max Born经常表示他很高兴他的机率波观点解救了“自由意志”,免於决定论的灾难。不过,不确定性只是自由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13. QE, p.221
14.圣经《使徒行传》17∶24-26
15. 圣经《希伯来书》4∶13“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 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16. 圣经《诗篇》8∶3-5“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麽,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麽,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17. 圣经《罗马书》7∶15。
18. 圣经《哥林多後书》3∶17。
19. 後现代主义的价值相对论也面临同样的困难∶既然所有的论点都是社会文化的建构,则後现代主义也不例外,只是西方後现代社会的产物,又何能以之批判其他的价值体系呢?
20. 肉体不能与身体(body)相混。前者指情欲冲动;後者是上帝美善的创造。《罗马书》6∶14“将自己献给上帝,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上帝”。《哥林多前书》6∶19-20“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麽?┅┅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我们得著神儿女的名份的实质,就是“身体得赎”(《罗马书》8∶23)。
21. 圣经《彼得後书》1∶4。
22. 圣经《罗马书》8∶21。
23. 圣经《加拉太书》5∶13宗教改革的神学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曾这样解说基督徒的自由∶“A Christian is a perfectly free lord of all, subject to none; A Christian is a perfectly dutiful servant of all, subject to all.”
24. 圣经《罗马书》12∶2。
25.圣经《罗马书》1∶20。
26. 相对於儒家注重人的主体性,庄子则以“自由”的观点发挥老子所指不可名状的大道。18. 圣经《哥林多後书》3∶17。
Tonight: Mr. Christopher Wiles shares with us about being a father
Father is a title, a job, a work, a responsibility, a mission, a heritage, a memory, and a blessing that could last forever. To be a father, we need knowledge, training, skills, help, inspiration, model, humbleness, forgiveness, repentance, courage, perseverance, and prayers. Mr. Christopher Wiles will be with us tonight and offer his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with us.
New English continues today at 5:00 P.M. and 7:00 P.M. Dinner starts at 6:00 P.M., and our presentation starts at 7:00 P.M. You are welcome.
New English continues today at 5:00 P.M. and 7:00 P.M. Dinner starts at 6:00 P.M., and our presentation starts at 7:00 P.M. You are welcome.
2008年3月21日星期五
复活节彩蛋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
周末好去处
Communication leads to clearer understanding, better engagement, and closer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skills need to be learned just as other skills of life. Mr. Andy Connelly will help us learn a few communication skills tonight. You are welcome.
Our new English class resumes tonight at 5:00 and 7:00 P.M. the classes are free.
Our new English class resumes tonight at 5:00 and 7:00 P.M. the classes are free.
2008年2月28日星期四
订阅:
博文 (Atom)